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科学精神的起源(之一)

吴国盛  


吴国盛生于1964年,先后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职。科技哲学领域著名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2016年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引进为长聘教授。

很高兴成为清华“长聘教授讲坛”第一讲的开讲人。我想,让一个人文学院的教授来“开张”,是有象征意义的。这体现了我们清华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这一全新的办校理念。

工具论意义上的知识

我本人从事科学史、科学哲学研究工作,多少年来思考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对中国人来讲具有格外重要的含义。为什么?第一,科学不是中国文化土生土长的东西,它是舶来品,因此中国人对科学的理解,难免带有中华传统文化很浓厚的痕迹,而这种传统文化痕迹的影响使得我们可能偏离对科学本身的理解。比如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知识的地位向来更多地携带了功利主义、实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色彩。过去我们说知识分子是毛,附在皮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传统文化对知识本身总是怀有一种过分功利的看法。学好知识之后干什么呢?就能为国效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学而优则仕”。当然,学而优则仕并不一定是坏事情,在古代社会这是一种制度安排,让优秀者、有知识者为国效劳。但是我们对知识本身的态度是模糊的,我们不知道知识本身意味着什么,我们心目中的知识都是工具论意义上的。学好了知识可以成为晋升之阶,可以作为敲门砖,但是知识本身怎么样我们文化里没有提到。所以说,我们更多的是从功利主义考虑知识、考虑科学的,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欠缺。

对科学认识的空白

第二,中国人对科学的理解,受制于我们引进西方科学的时机。中国文化本来对西方文化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和需求,第一次西学东渐的时候,来华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科学,但是我们仅仅把它当成好玩儿的东西用一用,后来发现不怎么好玩儿,就算了。所以第一次西学东渐无疾而终。

1840年以后的第二次西学东渐,真正把科学带过来了,因为这次在中西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中国文化普遍面临危机,后果就是我们感觉自己不如人家。首先是技不如人,打不过人家。打不过人家的突出表现就是我们的船不行、炮不行,所以西方文化给我们最初的印象是坚船利炮。为了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需要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所以在我们心目中,西方的科学首先是作为“夷之长技”出现的。最早一批学习西学的人都是去学造船、造枪、造炮,出去以后发现光学手艺不够,要学它背后的东西。那是什么呢?就是科学。

这样的历史遭遇给我们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中国长期以来科、技不分。我们一说科学很容易说成科技。讲座前汪晖老师介绍说,我们清华要建科学史系。有的老师问,我们是叫科技史系还是叫科学史系呢?我说叫科学史系,因为我们中国人最缺这部分。

科学是什么?我们提到这个问题总会跳到科技是什么,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总是把什么是科学的问题躲避过去了。什么原因?我认为这与传统文化的因素,以及我们近代接触西学的时机都有关系。我们一说到科学就想到生产力,想到有什么作用,能不能帮助我们抵御外敌的入侵,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所以我们对科学的看法,仍然带有传统文化对待一般知识看法的浓郁痕迹。就我的理解而言,“什么是科学”始终没有作为一个真正的问题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当中。好像理所当然的,我们学科学是为了救国,为了科教兴国,为了把我们国家建设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为了提高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至于科学本身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空白的。

“什么是科学”的问题应该浮出水面

如果说过去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遭遇了很多紧迫的问题,在解决紧迫问题的时候,以这种态度看待科学也没有什么大毛病。那么到了现在,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理想,要引领世界文明的走向,这个时候如果还采用功利主义、工具主义、实利主义的科学观的话,直接后果就是科学的原创性不够,我们的科学行之不远,不可持续发展;而我们对科学引发的潜在后果也难以觉察。所以,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什么是科学”的问题真的应该浮出水面,进入中国文理科学者的眼中。今天,我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关于这个问题的初步想法。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今天我只谈科学的起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西方科学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是希腊人创造的以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为代表的演绎科学;第二个是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实验精神。所以我们说科学精神有两支,一支是演绎精神,一支是实验精神。今天时间有限,就讲演绎精神的起源。大家知道演绎科学的出现是人类文明中极为独特的发展,在世界其他各民族中,无论民族历史多么悠久、无论国家实力多么强大,通通都没有出现过演绎科学。演绎科学是希腊人民独特的创造。什么叫演绎科学,为什么在希腊地区会出现演绎科学,为什么演绎的精神成了科学精神最悠久、最深远的来源呢?

希腊科学的超功利性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一卷开篇谈到三类知识,他认为最基本的知识是经验知识,动物都有经验,但是经验不可传递,所以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比经验更高的知识叫技艺或者技术,这一类知识就有点类似于中国人心目中的理论知识,比经验知识更加普遍化,它能够沟通、能够学习。但是,亚里士多德说这两类知识都还不是真正的科学,他提出第三类叫科学的知识。这类知识什么意思?首先是超越功利。经验也好、技艺也好,统统都是有实际目的、有实际用途的,只有一类知识是没有功利目的、完全为着自身的目的而存在的,这就是科学。我们中国人的知识谱系里有经验知识、理论知识,在我们看来,一切知识首先来源于经验,然后对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提升、一般化,构造出理论,理论再反过来为实践服务,这是中国人一般的看法。但是在我们的知识谱系里始终缺乏这第三个类别,就是科学。这是一种什么样类别的知识呢?亚里士多德说,被我们称为科学的这类知识,必须首先是为了自身的目的存在的,不是为了任何别的目的存在。所以希腊科学的第一个特点叫做“为自己的学术”,是为自己而存在的。

在我们中国,要是问一个孩子为什么念书,一般有远大目标的孩子会回答说,为振兴中华读书,这当然讲得很好。差一点的也会说,为孝顺父母读书,为光宗耀祖读书,为将来混口饭吃读书。但是很少有孩子说我就是喜欢读书。如果有孩子这么回答,那家长、老师会跟他说,你这样说水平不高,你得有个更高的目标。读书本身为什么不是目标?因为我们的文化里没有为读书而读书的要素。

希腊人强调,真正的科学是为了自身目的存在的,所以他有所谓的为学术而学术、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所以,真正的科学的第一个特点是超功利的,是“没有用”的。如果你对一个科学上的大家说,请问你这个东西有什么用,他会很不高兴。事实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欧几里得的少数传说里,有一个是这样讲的———有个学生在学了几天几何学之后问欧几里得,老师你这个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啊?据说脾气很好的欧几里得勃然大怒,说我怎么会教你有用的东西呢?我教给你的都是完全无用的东西,正因为是无用的才是真正高贵的。为什么呢?因为任何有用的东西最终都会把自己消散在那个“用”之中,等到没有“用”就废了。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存在的知识,才是最高贵的知识。所以希腊人高标特立地强调,科学之所以是科学,首先在于它是为自身的目的而存在的,它是“没有用”的。我们看到在希腊学术里有很多很“奇葩”的现象———很多事情当时做的时候觉得毫无用处,但是过了很久发现有大用。比如说希腊人最喜欢做的圆锥曲线研究,当时毫无用处,因为自然界里好像见不到圆锥曲线。自然界里圆当然是有的,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当时见不到,但是以阿波罗尼为代表的希腊数学家对圆锥曲线精湛的研究,到了后世都用上了,比如伽利略发现抛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的轨道是椭圆,他是在尝试了很多次曲线后利用阿波罗尼的工作,发现椭圆才是最合适的。这个工作说明了什么?希腊人伟大的探索当时没有什么眼前的效果,但是能影响一两千年之后的事情,这难道不是人类伟大精神的突出表现吗?所以希腊人高标特立地宣布,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在于它是无功利的、无用的,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当然不是说它到最后也没有用,而是说它的动机是无用之学。希腊科学带有很强的超功利性。(未完待续。本文根据2016年10月14日吴国盛教授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讲坛”所作首讲整理编辑。文字整理/李婧

来源:新清华2016-10-28

清华新闻网11月16日电

编辑:徐静

 

2016年11月16日 16:45:5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