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对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深。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使人人公益成为可能,更提高了社会各界对慈善组织的监督能力,提升了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效率和项目效果,助力公益慈善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积极作用。
促进人人公益
数字化助力筹款与志愿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个人参与不足,具体表现为个人捐赠占社会捐赠总量的比例偏低、志愿服务参与度不够。数字技术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应用,提升了公益慈善行业筹款能力和志愿服务能力,使社会资源的募集和动员更高效、更广泛,公益慈善从少数人的行为走向人人可为。
在筹款方面,以往个人捐款需要到邮局、银行汇款,非常不方便,抑制了个人捐款的积极性。数字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数字化平台通过社交媒体、支付技术和智能推荐算法,能够吸引公众低门槛参与捐款。以久久公益节为例,这是由腾讯公益发起的一项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公众筹款活动。2024年,该活动持续10天,1966万人参与捐款,支持了5500多个公益项目。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募款模式极大降低了个人捐赠的门槛,让更多人以“小额捐款”和“捐步、捐小红花”等灵活的方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在志愿服务领域,数字赋能的效果同样显著。过去,志愿者招募和管理面临着信息分散、需求与供应不匹配等问题,许多志愿服务活动因组织不当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今,慈善组织可以根据志愿者的技能、时间与地理位置,为他们找到合适的服务项目。这不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成效,还提高了志愿者的参与体验和成就感。
提高效率与专业性
数字化助力慈善组织内部管理
数字化为慈善组织提供了提升内部管理效率和项目效果的技术工具。以往,公益慈善组织缺乏数据管理工具,导致数据积淀难、应用更难,组织内部管理与项目管理效率低下。数字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帮助公益慈善组织深度开发数据,将数据要素变成数据资产,大大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更具竞争力和适应力。
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化时代,慈善组织可以充分借助数据技术,运用数据分析等工具,优化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实现运营管理精细化,提升专业化程度。数字化还可以促进公益慈善领域的创新。
提升透明度与公信力
数字化助力慈善行业监督管理
当前,我国公益慈善领域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就是公信力问题。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成本高,再加上监管方与被监管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慈善行业的监管难度非常大,这也是公益慈善行业发展的痛点与难点,而数字技术为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一是慈善组织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公开财务状况、项目进展及善款使用情况,降低了信息披露的成本,使慈善组织公布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成为可能。例如,支付宝公益平台推出的“公益账单”,详细记录每一笔捐赠的来源与去向,公众只需通过手机即可查询善款流向、慈善项目实施情况,能够有效增强对慈善事业的信任感。二是数据留痕技术、区块链可追溯与不可篡改特点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平台、捐赠人对慈善组织的监督能力。例如,腾讯公益平台将实时的捐赠信息、项目动态和财务数据整合为可视化管理体系,每一笔善款的使用记录清晰透明,能自动生成审计报告供第三方审核。
促进共同富裕
数字化公益助力第三次分配
当下,数字化正在通过赋能政府、赋能慈善组织、赋能捐赠人与受益人等相关群体,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数字化公益拓宽了公众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渠道,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当前,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个人参与捐赠和志愿服务的门槛越来越低,便捷度越来越高。可以预计,未来我国个人捐赠的比例和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将稳步提高。
二是数字化公益可以加速区域间资源的均衡分配,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当前,我国捐赠主体主要是东部地区的企业和个人,而受赠主体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机构和公众,公益慈善资源的总体流向是从发达地区至欠发达地区。互联网平台可以通过在线募捐、行为公益等方式,为这种跨地域的公益慈善资源流动提供便捷的渠道,从技术上来说,这可以大大加速公益慈善资源在区域之间的流动。
三是数字化公益可以促进公益慈善资源从城市流向农村,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慈善资源从城市流向农村提供了便捷的渠道,特别是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这一效应更为明显。以2024年久久公益节为例,乡村振兴领域的项目筹款金额占筹款数量的58.7%,超过了教育助学、医疗救助、自然保护、关怀倡导等领域。这说明,慈善平台响应国家号召,可以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引导更多公益慈善资源投入到乡村振兴之中。
数字化技术正在影响和重塑公益慈善事业的格局。从筹款与志愿服务的大众化,到慈善组织管理的高效化、监督管理的透明化,数字化正在成为连接社会资源的重要桥梁,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注入新的驱动力。
当然,数字化公益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慈善组织数字化能力弱、公众数字素养还不高、公益慈善领域的隐私保护和数字公益领域的政策优化还存在问题,亟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这就要求公益慈善事业不仅要关注技术创新,更需注重制度设计、数字公益治理和慈善文化培育,以确保数字技术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应用能够真正造福大众、促进共同富裕。
(作者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数字公益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