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沈阳:法律与AI交融的试炼之路

来源:检察日报 1-8 沈阳

当今时代,数字化进程正快速拓展至各行各业,司法领域亦置身其中。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正面临信息洪流和复杂案件的双重挑战。此时,AI大模型技术的悄然浮现,既为检察办案带来科技助力,也为整个法律生态注入新鲜活力。检察机关如何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深度融合?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与规则的碰撞,更是认知方式和思维范式的重构。

大模型为检察办案提供破局之路

传统的法律实践,常依赖人工在浩如烟海的法规、判例和证据材料中寻觅和研判相关线索。这一模式在信息时代面临严峻考验:案件卷宗日益庞大,检察官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读所有材料;法律条文与司法解释迭代频繁,知识储备更新成为一项长期任务。数字化社会瞬息万变,违法犯罪手段不断翻新,而大模型的出现,为司法实践提供了一条破局之路,借助算法与语料学习,将海量文本资源整合提炼,让法律人在信息洪流中能够应势而动。

过去,检察官办案需先确立检索维度,再辗转于法规库、案例库与学术研究中,一旦遇到生僻条文或跨领域案件,耗时费力难以避免。而大模型的逻辑在于“协同”,检察官可直接提出复杂问题,让模型从多源信息中自动抽取匹配内容,并给予条理化的解释。这种协同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催生一种新型办案范式——人机互补,在机器智能的辅助下,检察官法律智慧的深度与广度将得以同步拓展。

大模型的意义绝非简单的文本整合,它更像是一个精密的知识引擎。在面对棘手案件时,检察官可通过自然语言指令,让模型即时检索数以千计的案例与条文,并呈现其中的关联点。如此一来,检察官就可不再陷于手动翻阅大量卷宗的复杂劳动之中,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案件要点与法律逻辑。这不仅缩短了案件审查周期,更让检察官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案件本质问题的深度思考上。

大模型融入司法实践的良性循环

在实践层面,大模型的应用涵盖多种情境。对重大、疑难或新型案件,大模型可先期梳理证据链条,区分轻重缓急,提示潜在法律监督点。检察官可在此基础上比对分析,无须在冗余材料中反复消耗精力。更有意义的是,透过对海量既往案例的结构化分析,大模型还能对特定类型犯罪的量刑趋势、社会影响进行数据化呈现。这种预测可以为检察官办案提供参考,为提高司法决策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提供助力。

引入大模型不仅限于处理当前案件,更可对司法知识库进行持续迭代。当大模型在大量案例中捕捉到相似争议点和司法难题时,检察机关可据此优化内部培训与办案指引,大模型也可在更新的数据和规范中持续优化其输出精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放眼国际,欧美等国同样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辅助司法办案领域。在跨国司法协作与国际法治对话中,大模型可提供快捷的信息检索和跨域法规比对,畅通国际司法合作路径。在全球化进程中,司法信息协同与经验分享将更为便捷,从而推动各国在共性问题上达成更深层次的共识。由此,法律与智能技术的互动将不再局限于一域之内,而是以普适经验促成更广泛的国际共鸣。

然而,前行的道路并非坦途。一方面,大模型的可信度与权威性取决于数据来源的严谨性和算法的中立性,若输入数据存在偏颇,输出结果便可能引发误导。在法律领域,这种误导的代价尤为严峻,可能涉及侵犯公民权益或影响司法公正。为此,检察机关必须建立严格的数据合规审查机制,对大模型的训练语料进行筛选与校验,并在算法中内置防范歧视与偏见的逻辑规则。另一方面,法律工作者需明确自身主体地位,不能让技术取代理性判断。技术应当只是辅助,只有将技术红利与伦理底线有机统一,才能确保大模型成为法治秩序的驱动者,而非潜在风险的引信。

大模型引领法律职业思维深刻变革

值得深思的是,当大模型持续为检察官提供快速而精炼的分析时,法律人的思维方式也将悄然转型。过往,法律职业建立在经验积累与直觉判断之上,许多法律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对法律条文本意与案例规律的自身认识与理解。如今,大模型通过数据挖掘与逻辑推演,勾勒出更为宏观与多元的知识图谱。这种外脑式的补充有助于法律人跳脱惯性思维,从自身经验提升至宏观审视,在面对新型案件时更具底气。换言之,大模型的加入是一种智力扩容,将法律工作者推向更为专业、理性、明晰的决策轨道。

面对科技极速演进,法律领域必须以更为灵活和开放的姿态应对挑战。大模型为检察工作注入的不仅是信息处理的提速,还有思维格局的放大与价值理念的升华。在技术、伦理与制度的多维交织中,法律职业共同体有望在大模型的助力下形成更为高效、透明、理性和公正的生态结构。在这一过程中,法律将不再是冰冷条文的静态重述,而是与社会现实的动态脉动相契合,在数智时代的律动中砥砺前行。

在未来重新审视当下,这一场法律与AI的交融试炼必将留下一道深刻的印记,它见证了新时代的思维裂变与认知跃迁,以规则与理性化为指引,智能与伦理交相呼应,为法治事业注入更稳固的底色,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强劲的能量。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

编辑:李华山

2025年01月08日 22:21:12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