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推动城市成为人口、资源、技术集聚的空间场域。遵循城市现代化建设规律,我国应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利用城市现代空间布局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态化等数字化应用场域。要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契机,探索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进而推动智能城市群协同发展。
升级智能城市应用场域
智能城市建设旨在运用网络通信、算力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等数智颠覆性核心技术,聚焦构建数智生态、高层信息融合、城市态势感知与人工智能等系统,打造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城市功能现代化空间结构布局,涵盖战略规划、建设标准、项目推进、效能评估等诸多流程。
智能城市的显著特点在于通过市民行为交互的城市态势感知系统,适时管理城市交通、环境、市政、商业等运行产生的数据集,及时反映城市运行状态;建立环境承载系统,分析、配置与生产生活相关的能源和资源,设置固定或移动传感器,适时监控城市中空气、噪声、污染等环境质量;明确市民生活服务需求内容,通过数字生态体系将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和社群相结合,利用虚拟空间创造社群交互频次和交互质量,拓展市民虚拟空间活动边界,由单模态领域向多模态领域融合进阶。
按照数字技术进步发展趋势,当下的智能城市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解决“信息孤岛”融合共享的问题,用大数据技术管理基础数据、专题数据,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中级阶段,打造城市智能态势感知能力,构建微观个体、社群与城市的有机数字生态系统;高级阶段,赋能城市群现代化协同发展,同步推进不同体量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是基于开发算力、算法、数据等核心ICT技术,加速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提升数据要素市场配置效率,增强城市智能态势感知能力,促进城市群现代化协同发展,全面赋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21世纪以来,全球各个国家实行以算力、算法、数据为基础的关键核心数字技术创新驱动的城市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城市。现阶段,我国智能城市建设处于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的状态。我国智能城市建设区域发展不均衡,需要应对如下挑战。
首先,智能转型升级应用场域还处于点发状态,区域分布不均衡。受算力、数据、算法等核心技术约束,高层信息融合智能转型升级发展能力不足,人机交互模式的元宇宙虚拟空间模式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城市智能态势感知能力有限,制约城市空间边界与城市群协同发展。其次,城市智能转型升级生态体系有待加强。智能转型升级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遭受“卡脖子”难题,还有较长的追赶期。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微观个体、社群与城市数智转型升级生态体系需转变创新范式,加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拓展生产生活的智能转型升级虚拟空间。最后,城市治理中的基层治理智能转型升级应用不足,韧性阈值难以拓展。基层治理韧性阈值范围受利益相关主体行为物理空间、信息虚拟空间的影响,当行为物理空间设定为固定值时,共有信息背景、专有信息等信息特征会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决策,进而影响基层治理的整体效能。
增强城市智能态势感知能力
智能城市建设应立足于自身国情,建立经济、市民、移动、管理、环境与生活等主体功能体系架构,构建智能转生态、高层信息融合、城市态势感知与人工智能等系统,激发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活力,发展新型生产关系,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一方面,设定智能转型升级功能/场景空间态势的规则,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将功能/场景动态映射到用户请求。另一方面,为了在智能转型升级功能/场景空间内发展,解决方案所涉群体的多样性要足以解决不同复杂类型的问题,且其效能优于其他方案。
智能生态体系、城市态势感知系统、高层信息融合等成为城市现代化的主体结构。智能生态体系为城市态势感知系统、高层信息融合人机交互系统等提供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城市态势感知系统、高层信息融合人机交互系统能促进数智生态体系范式演进。智能生态体系是基于网络化、数智化等信息技术构建智能转型升级场域驱动创新价值生成与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价值生成数据信息标准化为知识、技术,逐步实现数据信息价值化,赋能城市各系统功能分类,以智能化为基础重塑城市中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体系,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从全球各国建设城市目标性来看,智能生态体系、城市态势感知系统、高层信息融合三者协同驱动,共同演进。智能生态体系能够为城市态势感知系统与高层信息融合提供“软件”“硬件”技术支撑,提升城市的智能化效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十四五”期间,优化提升城市群生产力空间布局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城市群协调发展战略方面,通过构建不同组织层级决策信息、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各城市单位共性与个性发展需求,进而提出协调发展的重点方向。
数字技术能为城市群之间重大生产力布局提供技术支撑。首先,建立城市群重大生产力数字孪生仿真平台,将各城市公共政策、重点产业、未来产业、功能区规划、创新园区等信息进行数字化、仿真化、可视化,能够对生产力各个环节进行精确“画像”。其次,建立城市群数据存储与算力协同中心,根据各城市拥有的数据能力定位各自发展方向与重点功能,通过数据基础建设提升城市群协同现代化的“软实力”。最后,建立城市群数字创新示范区,加强区域内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创新示范区的互联互动,通过数字图书平台、数字创新开发平台、数字校企联盟,激发城市群活力。
(作者系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