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平谷区南山村,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领衔,京津冀8所高校、15个艺术创作团队的百余名艺术专业师生,历经3个月的精心筹备与在地创作,在这片“悠然”的地方孕育出30多件大地艺术作品,让艺术的风再次吹到了乡村振兴的一线。
谈起此次“沃野缤纷——2024北京南山艺术季”,清华美院党委书记覃川近日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这是清华美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清华大学重要讲话精神,秉持‘为生活而艺术,为民生而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而进行的又一次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尝试。”
悠然“南山”
此处一片沃野缤纷
南山村是全国首个“平急两用”新型乡村社区,是文化和旅游部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平谷区的示范村,也是北京市首批“百千工程”重点建设村。今年3月,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与清华美院选址南山村,共同推动校地合作走深走实,以艺术设计助力乡村振兴。为了保障合作顺利推进,清华美院还特地推荐博士后孟超担任平谷区南山村驻村“第一书记”。
7月11日启幕的“沃野缤纷——2024北京南山艺术季”便是双方合作的成果之一。艺术季的主题为“高校赋能艺术乡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天津美术学院、燕山大学等京津冀8所高校的百余名师生,为当地创作出《南山之子》《四方》《咚哈兄弟》《马放南山》《南山甜甜圈》《向阳花》《童话城堡》《弹簧树》等30余件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乡村的自然之美,更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为南山村增添了新的文化地标。
2023年,清华美院积极组织师生力量,牵头举办了“西口村艺会·2023阿尔山乡村艺术季”和“艺向山川——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3安吉青年艺术创作营”两项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创作了众多具有当地特色和人文风情的大地艺术作品,其中不乏叫好又叫座的高水准佳作。比如,清华美院副院长董书兵教授把自己在甘肃瓜州戈壁滩上创作的网红作品“大地之子”系列延展为内蒙古山岭上的“森林之子”,不仅丰富了艺术季的内容,同时也推动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覃川介绍,此次与平谷区的合作,清华美院结合此前诸多的艺术乡建经验,在当地开展艺术创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希望连点成线、串线成面,通过长时间的参与,使得南山村项目实现更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艺术季持续至10月份。其间,还将举办艺术工作坊、文化讲座、艺术展览、艺术研学等活动,持续吸引国内外艺术家和游客的深度参与。同时,艺术季还将不断拓展新的主题和形式,如音乐节、戏剧节、民俗节等,吸引文化创意人才和爱好者不断聚集,逐步将“南山美村”打造成更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让南山村“平时”热热闹闹,“急时”稳稳当当。
不只在艺术季期间,清华美院的规划更为长远。覃川说,未来清华美院将一方面以当下的“青苹果——艺术游民社区计划”为依托,通过凝聚艺术青年的力量激活乡村的文化资源,提升乡村居民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同时吸引全国优秀青年设计师、艺术家和创业者汇聚平谷,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社区与创业基地;另一方面,也将发挥清华美院设计专业优势,助力平谷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探索乡村文化的新表达,推动乡村的多元化发展,为艺术赋能乡村打造新样板。
众人拾柴
艺术乡建枝繁叶茂
2021年4月19日,在庆祝建校1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第一站就选择了美术学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覃川介绍,清华美院遵循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精神,3年多来,逐步探索两条相辅相成的艺术乡建之路。
第一条道路是抓重点、立标杆,通过选择10个左右的具体乡村,根据每个乡村的不同特点,从艺术与设计的视角介入,因地制宜帮助乡村更好发展。“有的村庄以非遗为特色,我们就帮助其实现非遗元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有的乡村自然风光好,我们就协助打造旅游景观,进行整体的文旅规划设计,充实体验业态;有的农产品资源丰富,我们便从包装设计、品牌设计和活动策划等角度着手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美誉度。突出在地性、系统性,体现每个乡村的具体特色,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是我们在以艺术和设计介入乡村振兴时秉持的原则,也是我们正在探索实践的策略。”
另一条道路是强基础、出示范,力争在全国与3至5个比较广泛的区域开展合作,建设艺术赋能乡村示范基地,综合介入、长期推进。“南山村是我们在这方面选择合作的一个实践基地。我们还希望在南方、中原以及西北地区建设相关的实践基地,对艺术乡村建设有计划地进行全面考察和探索。其中的很多工作,可以通过暑期实践、在地创作、设计赋能、成果转化等方式,与学院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紧密结合,更好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发挥艺术设计的专业优势,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让艺术乡建之路走得更远,一所高校、一个专业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汇集全国高校和各学科专业的力量,清华大学发起成立了乡村建设高校联盟。2023年11月,清华美院又主导成立乡村艺术建设专项委员会。
覃川表示,乡村艺术建设专项委员会是一个联合全国艺术院校及相关单位的平台,现有近百个会员单位。“我们期待各个高等艺术院校能充分贡献学术力量,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向组织力量、充分实践。‘众人拾柴火焰高’,越多的力量参与进来,艺术乡建之花才能愈开愈多。”
艺术赋能
不止一地一时一刻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愈发高涨,艺术和设计类院校更为活跃。清华美院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上努力走在时代前列,对艺术如何介入乡村振兴这一问题,也有着更为长远的思考。
覃川说,高校参与乡村建设,首先要形成体系。暑假、寒假期间,高校有很多学生支队前往乡村开展实践活动。这种活动通常热热闹闹,短期内可能有比较容易受到关注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并不一定会为当地带去实质性的改变。
因此,“高校参与乡村建设,应该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让成果更好地契合当地需求,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在合作过程中,地方政府也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台具有指导性、针对性的支持保障政策和激励措施,整合各方资源并久久为功,促进乡村、高校和政府三者的有效配合。”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高校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只将其视为某种“一次性”的项目,高校实践育人的功能便无从发力,往往只是浅尝辄止。覃川认为,高校与乡村合作的实践活动,应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环节中。如果当地的某个村庄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高校就可以组织学生以此为课题,开展品牌形象、周边文创和农特产品包装等设计,让真问题进入课堂。“这对高校和乡村来说,是一项双赢的工作。”
乡村振兴是一项持续性工作,高校以艺术介入其中,考虑需要更加长远。覃川表示,高校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不能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活动、一门课程。高校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可以通过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推动工作长久地进行下去。“以长远的眼光通盘考虑,高校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才有可能与当地充分理解、深度磨合,共同讨论和探索乡村实现更好发展的最优方案。”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这项工作需要以5年乃至10年为周期进行考量,或许才能比较明显地彰显成效。”覃川认为,“这项工作很难,但只要持续推进,争取每年上个新台阶,相信它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对当地的乡村改造和提升,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都会产生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迈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是一项重大课题。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怎么实现?怎么把我们的人才智力、科技创新与乡村紧密结合,更好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怎么在城乡联动发展中把日新月异的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和谐?每一个问题都是篇大文章。将这些问题回答好,推动实现高质量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使命。”覃川说。
编辑: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