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詹逸思:自主与幸福应成为家校协作的共同追求

来源:中国科学报 6-4 詹逸思

“亲友们,大家好!”

这是2017年清华大学首次召开新生亲友交流会时,所有发言人对新生家长说的第一句话。

与在幼儿园、中小学参加的活动不同,父母整场都被称呼“亲友”而非“家长”。这背后隐含了大学教育者对高等教育中家校合作定位的思考。

大学阶段要不要家校合作

自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父母对未成年人有家庭教育责任已成社会共识。但面对大学生,家长该扮演何种育人角色却颇有争论。一派认为,子女已离开家庭进入大学,父母不应再参与大学教育,家校合作共同育人更无从谈起;另一派则认为,子女虽已到法定成年人年龄,但其人格成熟度还未充分发展,社会经验不够,即使进入大学,父母仍要参与子女教育,与大学形成家校合作育人合力。

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扮演何种角色?这需要根据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阶段分类讨论。

当前,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生群体越发多样,其发展也呈现多元化特点。从文化多样性看,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家庭教育观有诸多差异。比如,来自美国文化背景的国际学生,其中许多在经济上已独立,父母参与较少。但韩国、马来西亚等东亚文化国家,家庭与子女的关系更为亲密。

笔者每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总会有美国大学同行与笔者讨论如何理解中国学生的“家庭文化”。对此,笔者从大学教师视角,谈谈在大学中家校协作的共同追求——自主与幸福。

成为“独当一面”的成年人

曾经有一位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向我倾诉他与父母交流的困惑。

当时,正值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时机,该学生和父母表达了想从自动化专业转到其他专业的想法,但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自动化专业是热门的“好”专业。该生试图与父母交流想法,但是后者生怕孩子走上“不正确”的道路,甚至坐飞机到北京,试图当面说服孩子。

事实上,这名学生并没有决定要转出自动化专业,只是在考虑也许有什么专业更适配自己对生命科学的兴趣。父母的强烈反应让他不得不暂停探索个人志趣如何与社会需求形成内在整合,转而安抚父母情绪,为自己争取选择专业的决策权。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该同学正在经历每个大学生都必经的自我认同成长。

所谓自我认同,指青少年向成人发展过程中形成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清晰思考结果。如果青年能整合自我认识与外界对其的角色期待,想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愿意用行动实现,意味着他完成了自我认同,否则可能使自己处于角色混乱的困境,在众说纷纭中迷失自我。

该过程发生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自己知道是否形成了自我认同。此阶段的大学生,最需要的是获得探索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空间与自由,自主作出人生选择。当他要为选择承担后果时,才能真正学会作出对人生负责的选择。在此过程中,他的独立自主意识、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才能充分发展。

因此,自主授权是父母赠予儿女的成人礼。这意味着父母要给予儿女为人生负责的决策权,也要信任儿女通过学习,定能独立自主,鼓励他们信赖自身能力,勇敢作出决定。

有的父母可能会担心,类似专业选择这种影响人生走向的重大决定,如果因为子女缺乏经验而失误了怎么办?

这的确是需要直面的问题。父母在孩子缺乏经验时,可以辅助支持其决定,但切忌替代他们决定。例如,可以倾听儿女选择专业时考虑的利弊对比,指出不应忽略的视角;为他们提供目标专业的精准信息介绍……众多心理学家通过多年实验研究发现,善于自主授权的父母养育的青少年会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学习的自主性更强。

总之,家长即便知识和社会经验丰富,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支持大学生自主决定,使其成为“独当一面”的成年人。

托底关爱:遇见更健康更幸福的青年

新冠疫情时,曾有位家长在新学期开学后找到我,咨询如何安慰女儿。原来,大一结束后第一个寒假,她的女儿回家后表现出了经常性控制不住的担忧——担心成绩难以保持优秀、舍友不喜欢自己……但她的成绩在班里并不差,与舍友也仅发生过常见的一两次拌嘴而已。听完家长的讲述,笔者建议她陪孩子去医院精神科检查,她很配合。经医院检查,该生被确诊为由于大学新环境应激性引起的焦虑,并建议服药。

此后,这位家长向单位请假,跟随女儿的学习节奏,陪伴照顾她服药、复查,直到结果好转。后来,她利用节假日,一有空就陪伴女儿复查拿药,并与班主任、辅导员积极沟通情况,和女儿一起想办法适应疫情时变化的节奏。一个学期后,她女儿终于康复并适应了大学的集体生活。

面对生病的女儿,这位家长的做法堪称家校合作的典范。但高校在实际育人中,也时常遇到不愿意合作的家长。

例如,笔者就曾遇到过儿女被诊断为重度抑郁,需要休学回家休养、接受专业治疗时,其父母否认孩子生病的事实,并指责学校导致孩子状况不良的情况。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要坚持学业,不支持休学,有的父母甚至无法联系上……这些需要24小时关心、照顾的学生难以得到家人的支持,使得家校合作难以进行。即使高校安排合作医院的绿色通道、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咨询师的咨询资源,也难以匹配至学生。

除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外,当子女在生理、人际、学业、求职等方面遇到困境时,同样需要亲友的关照。此时,如果父母能敏锐察觉,与子女一起想办法,对其走出困境无疑是雪中送炭。

假如父母也曾处于类似的困境,那很幸运,其自身的经历就能治愈子女。假如遇到的是新时期的新问题,父母也可以作为最亲密的亲人、朋友,主动和儿女一起请求大学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协助,主动使用校方的经济资助、学业指导、职业指导、医疗等资源,这样一定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这种托底关爱的家校合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如何爱自己和他人,如何在困境中坚忍不拔、积极乐观,如何调节情绪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努力跨越挑战的青春、经历生活的挫败,是赠与儿女的另一份成人礼——奋斗后的幸福感。

就像清华大学的大学新生亲友交流会上一样,父母从关爱教导成长的“家长”,转变为关爱同行相伴的“亲友”,不变的是对孩子无条件积极的关心关爱,变化的是自主授权,往后退一步,欣赏见证他们精彩的成人之旅。

(作者系清华大学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

编辑:李华山

2024年06月05日 07:38:3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