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国家重点低碳技术征集推广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了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征集推广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方向和保障措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内容翔实、措施完善,对加快我国重点领域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国家重点低碳技术征集推广意义重大
加强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并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明确部署。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
《方案》对标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通过征集、遴选和推广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对于增强低碳技术示范效应,提升产业化应用水平,加快培育低碳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力支撑。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为加大力度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科研攻关,促进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16年至2022年,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约占全球的三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围绕绿色低碳重点领域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产业培育强大势能营造了良好氛围。
《方案》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科技发展领域的重要抓手,聚焦重点低碳技术的挖潜和培育,引导探索低碳发展解决方案和绿色转型路径,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损害、提高能源效率、促进产业升级,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的动力保障。
聚焦重点方向,构建系统全景低碳技术图谱
《方案》聚焦低碳技术前沿,将系统推进先进适用低碳技术的征集遴选和宣传推广工作纳入重点工作范围,重点关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关键领域,聚焦源头治理、排放监测、储碳固碳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对促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的带动效应。同时,《方案》强调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重视部门协同和地方联动,明确到2025年推广先进低碳技术、归纳先进经验、探索转化推广路径的短期目标,也提出到2030年形成系统全景的低碳技术图谱、完善健全政策和管理机制的长远目标。
《方案》围绕多个重点方向开展低碳技术应用推广,既提出强化能源转型增效技术、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又关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应用推广;既有增强储碳固碳技术,促进生态增汇降碳,融合数字赋能技术,提升低碳技术效率,又有发展非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全面实现减污降碳。
完善保障措施,夯实低碳技术应用推广工作基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需要充分释放绿色低碳技术力量。《方案》明确了低碳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实施工作。《方案》提出生态环境部按年度组织开展低碳技术征集、筛选和评估工作,并组织专家审核征求社会意见。加强部门和地方联动,形成合力,协同推进,鼓励地方开展低碳技术推介工作,提倡地方编制本地区低碳技术目录,进一步推动低碳技术在地方层面的发展和应用。
二是完善管理机制与强化政策支持。《方案》明确在管理机制方面,建立专家库、优化评审机制、完善指标体系,同时规范评价方法、建立信息库、推动标准修订,增强技术的规范标准和信息的及时有效。在政策支持方面,加强政策保障、加大成果转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申报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鼓励各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大对采用目录内低碳技术融资支持力度,有效引导各单位积极参与低碳技术创新与投资,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三是促进低碳技术推广宣传。《方案》指出,应鼓励示范区、工程项目和城市等广泛应用低碳技术、举办系列活动、深入推进低碳技术应用,增强示范效应。还应持续推动低碳技术展览等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对低碳技术的了解和认知。借助各种平台推介低碳技术,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应充分认识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的重要性,系统谋划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发展体系和创新路径,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保障。《方案》聚焦能源转型增效、重点领域降碳、储碳固碳技术、数字赋能技术和非碳减排技术,提出一系列实施政策与保障措施,将助力我国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充分释放创新动能、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推动高标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