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孙明君:从义理庄学走向人间庄学

来源:光明日报 11-6 孙明君

任何一种伟大的学说,想要传播得更广泛更深入,需要其两翼同时发力,且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一翼为理论,一翼为实践。庄学发展中的两翼,一是义理庄学,也就是学术庄学;一是人间庄学(《庄子》一书关注处世之道,具有一定的平民性,又有《人间世》一篇,故本文称之为“人间庄学”),也就是实践庄学。经过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义理庄学一翼独大,研究成果几乎汗牛充栋,相对而言,人间庄学的践行则较为薄弱,未能得到广大平民阶层的认可,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在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这一局面已经到了非转变不可的时候了。

如果从《庄子·天下》算起,传统的庄学研究已经进行了两千多年,其中有文献学研究,有思想文化研究,也有文学研究,在义理、辞章、考据三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前人对庄子思想的研究不是单一的,自古以来就有以道(教)解庄、以佛解庄、以儒解庄等不同的解读方式。以道教解庄者,如明代道士陆西星有《南华真经副墨》;以佛解庄者,如明代释德清有《庄子内篇注》、近人章炳麟有《齐物论释》、今人韩焕忠有《佛教庄子学》;以儒解庄者,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在《庄子祠堂记》中提出了“庄子阴助孔子”说。近代以来盛行以西方哲学解庄,学者们采用西方本体论、认识论等归纳方式,用相对主义、不可知论等概念系统和评价体系来分析解读庄子哲学。有学者将庄子思想与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西方思想流派进行比较,有学者认为庄子与后现代哲学存在着某种共同话题,努力讨论庄子同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会通问题。凡此种种,无不彰显出庄学研究在思想文化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将会持续深入发展。《庄子·养生主》曰:“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学界对庄子义理的探究是无穷无尽的,相应的对庄子思想的践行也应该与之并驾齐驱。

应该承认,在实践层面,前人对庄子思想的践行也不是一张白纸。义理庄学和人间庄学本来是相辅相成的,义理庄学的提升为人间庄学创造了充分条件和发展空间。在前修时贤的研究中,各种通俗本、注释本也都属于人间庄学的范畴,例如宋人林希逸的《庄子鬳斋口义》就是用宋代口语写就的《庄子》研究著作。近现代以来出版的各种今注今译本数量更多,影响更为广泛。近年来,也有很多学者通过音频、视频等新媒体积极宣传庄子学说。但是,相比于庄学的义理研究,普通大众对庄子思想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庄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接受和运用远没有引起大众足够的重视。

与义理庄学相较,人间庄学迄今未能受到充分重视。造成人间庄学未能进入平民视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其一,历史上那些失意文人士大夫偏爱庄子思想,夸大了庄子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实则带偏了部分读者。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早年一般所读的圣贤书都是儒家的经典,他们进入仕途之后,以平治天下作为自己的追求。但是当他们在官场失意,被动地退出官场之后,往往会主动投靠庄子,把庄子思想视为一种心灵的安慰剂。这时的士大夫把官场与田园对立起来,把孔子与庄子对立起来,他们常常会主动过滤掉庄子思想中蕴含的积极成分,只是沉醉在他们所理解的庄子的消极思想中。

其二,庄子思想本身是深奥精微的,常人难以理解。例如《齐物论》既有文字上的障碍,也有意在言外的表述,其哲学思想深不可测。《齐物论》全文3000多字,通过是非、有无、物我等范畴,讨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具有极高的抽象分析能力。从古至今,对庄子思想的高端研究大都局限在象牙塔中,远离了普通大众。庄子学说中既有形而上的问题,也有形而下的智慧,而义理庄学重点关注庄子哲学中形而上的部分。表面上看,庄子哲学讲究无用之用,无法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的理解也影响了庄子思想向社会下层的传播。

其三,特殊年代形成的错误认识对庄子思想的传播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封建时代,有些极端的儒家学者将庄子视为寇仇,恨不能灭之而后快。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用阶级斗争观点解读庄子,认为庄子是没落奴隶主贵族的代表,批判庄子提倡鬼混的人世间,庄子思想代表了醉生梦死、精神堕落、自欺欺人。这一观点在学术上早已站不住脚,但在普通民众当中并没有完全消失,很多人迄今认定庄子是消极思想的代表。

庄子不仅仅属于失意的文人士大夫,庄子思想不能仅仅局限在高端的象牙塔中,仇视和贬低庄子思想的错误认识应该逐步清除。我们认为,庄学固然是一种高端的义理之学,同时它也是一种亲切的人间学说,它表现为一种亲近平民的处世态度,代表了平民阶层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体现出一种平民阶层处世修行的方式。庄子崇尚自然,主张返璞归真、清静无为,庄子思想具有典型的平民精神。是故,庄子属于当今时代,庄子属于当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研究庄子思想,践行庄子哲学,并不是要排除其他思想而独尊庄学。只有庄子思想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好的社会功用。在此以儒道两家为例,儒家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家主张自然无为,逍遥自在。儒家重现世,尚事功;道家重超越,尚思辨。儒家思想更关心群体,社会;庄子学说更关心个体,精神。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促进了封建时代社会道德秩序的形成,特别是其中的礼与法家的法结合起来,形成了礼法社会,对现实社会影响极大;庄子擅长以道德、无为、无己、无用、无情、自然、逍遥、齐物、安命等概念构筑人的精神境界,表面上与礼法制度鼎足而立,但事实上可以与儒家思想形成一种互补。《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代表了道家思想,阳代表了儒家思想,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干。今天的社会中不仅仅需要加强法制和礼制,同时也需要践行庄子的若干学说。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学说去对症治疗。在这个时代里,人们面临着种种生存挑战,社会节奏快,压力大。由于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具有情绪低落,精神痛苦,情感脆弱,缺乏朝气等严重的心理障碍。要解决心理障碍问题,可以从《庄子》等经典文本中吸取营养。在一定程度上,庄子思想与现代社会关系密切,是一剂治病救人的良药。

1.庄子一生抱道而行,道在哲人心中。《老子·二十一》:“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大德之人的行动,遵循道的规律。《庄子·知北游》载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与儒家的以仁为己任不同,道家在精神层面抱道而行。庄子尤为重视个体的精神生活。《逍遥游》中的宋荣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天下》),在喧哗与浮躁中保持着自我思想的独立性。与道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能站在高处看待问题,有利于正确处理各种社会问题。

2.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道家思想智慧,其中自然包括庄子思想。《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大宗师》曰:“天与人不相胜也。”老庄意在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庄子在《逍遥游》《秋水》等篇中从天地的大视角来看人,主张人要摆脱小我,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正确处理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现代人越来越明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3.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也不能排除庄学思想。《庄子·德充符》曰:“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如何处理好两个世界的关系?庄子提出了一是用心若镜,一是与物为春。《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外在的世界虽然像走马灯一样运转,但它们无法影响到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只是客观反映外在世界。《德充符》:“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客观的规律无法改变,外在世界也不听我们的指挥。面对客观世界,我们只能接受现实。但是,人有主观能动性,在接受现实的时候,我们不能躺平,相反我们要积极行动,与物为春。

4.庄子的养生观值得我们汲取。《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生命是有涯的,人的生命不可能无限延长。庄子不反对锻炼身体,在《庄子》中我们经常看见庄子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庄子主张采用心斋坐忘之法去调整身心。《人间世》:“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种静坐之法也见于儒家和佛家的修行实践,应该是三家共通的。

5.庄子的处世哲学不同于儒家的经世致用之学,也不同于老子将治国之术与修身之道并列。《应帝王》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政治主张就是顺物自然。《人间世》借孔子之口曰:“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庄子自己选择了隐居不仕的人生之路,但他同时也知道做出这种选择只能是极少数人。他认为如果一个士人主动选择要进入仕途,则不能逆违儒家的君臣观。庄子上述的君臣说与儒家没有二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儒道自有相通之处。

6.庄子的生死观在今天没有过时。生存与死亡是人生的主题,《大宗师》曰:“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地给了我生命,用劳作让我维持温饱,在我的老年让我减轻了劳动,用死亡让我安息。胡朴安《庄子章义·养生主》说:“庄子之学与老子异者,在于生死一事。老子求长生,庄子忘死生;老子以谷神不死为养生,庄子以任自然为养生。……后世呼吸吐纳,以及服食之类,绝非庄子养生之道。”比较各种生死观,庄子的生死观最为平实亲切。

7.庄子告诫人们要放下一己的欲望。《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名,圣人无功”,功名富贵是世人孜孜以求的大事,道家认为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去追逐功名富贵。《大宗师》曰:“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德充符》:“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庄子这里说的无情,并不是不要人的情感,而是不要因为个人欲望而伤害身体。

当然,庄子思想不是万能的,更不是解除所有痛苦的灵丹妙药。只有把庄子思想与老子思想等相关学说融合起来才能看清的道家思想的整体面貌,只有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等学说融合起来才能看清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面目,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学说融合为一体,才能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重视个人、群体、社会之间的关系,保持心理平衡、乐观处世心态,是每一个现代人的人生追求。如何让义理庄学走向人间,成为大众庄学,这是一个长久的课题,需要很多庄学工作者一起努力。目标虽然遥远,但我们不应该停止我们的脚步。在继续研究庄子义理的同时,充分重视庄子思想中蕴含的人间性,积极推动庄子思想走入当代社会,与其它思想学说一道去尝试解决各种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

(作者:孙明君,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编辑:李华山

2023年11月08日 11:50:04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