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是最后一堂集体的大思政课。今年的毕业典礼,一些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受到格外关注。据报道,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有名特殊的博士毕业生朱晓鹏,坐在轮椅上接受拨穗并接过了自己的学位证书;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全国首位视障播音硕士毕业生董丽娜被引导着走上台发言。
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大一暑假,朱晓鹏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瘤,医生判断他无法再站起来,可能再也无法上学。为了争取上学的机会,他积极进行康复训练。虽然走得很慢还时常摔倒,但他从没想过放弃。时隔两年,他终于再次回到深爱的清华园。尽管身体瘫痪,并且一直神经疼痛,但朱晓鹏从不缺课。几年前,为了缓解脊椎压迫,朱晓鹏接连做了两次手术,却仍舍不得请假休养。这份执着与努力,让朱晓鹏收获了不错的成绩,成功直博,最终顺利获得博士学位。而董丽娜患有先天弱视,10岁时彻底失明,但是不信“人生怎么能刚刚开始就被宣判了结局”。她通过超乎寻常的毅力和努力,成为全国首位视障播音硕士毕业生。
对于健全的人来说,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我们为之感动,不只是因为他们获得了高层次的学位,更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身残志坚、永不服输的劲儿。他们用奋斗书写了自信自立的典范,也是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
残疾大学生活出精彩的人生,除了自身的努力外,特别需要包括高校在内的全社会格外的爱。比如朱晓鹏,他因行动不便,无法进行化学实验。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他成功转入了数学系。学校专门为他和他的妈妈安排了有电梯的公寓,老师为他调换了更方便的上课地点,正是因为无处不在的关爱,让朱晓鹏渐渐恢复了往日的乐观与自信。大学是立德树人的地方,对残疾大学生格外的爱和格外的关注,生动诠释了大学精神。事实上,一所大学能不能获得社会尊重,不能只看大学排名,也不能只看学术成果的多少,还要看对待学生尤其是处境不利群体的态度。如果说朱晓鹏和董丽娜等学子用超乎寻常的拼搏为自己的人生加分,那么大学则用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自己的形象加分,两个加分都特别精彩,都值得赞赏。
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比如,朱晓鹏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周围人。他和同学发起创立了“清华无障碍协会”,希望将“无障碍”的理念传播给更多人;毕业后,朱晓鹏选择奔赴祖国西陲,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董丽娜作为《丽娜品读时间》栏目的主持人,将文字化作声音传入千家万户,未来,董丽娜希望能够有机会走上教职岗位,做一些教学工作,把学到的东西跟别人分享,也想通过创作更多作品的方式去跟别人交流,引发更多的共鸣。他们的求职选择,无不是把自我发展的“小逻辑”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逻辑”。特别的爱收获特别的育人成果,令人欣慰。取得这样的育人成果,是学子自我努力和高校善待的相互成就。
事实上,很多时候,残疾人并不缺少拼搏的目标,也不缺乏吃苦的勇气,而是缺少机会和舞台。善待他们,他们往往能够迸发出战胜困难的毅力,以优异表现回馈社会。原因很简单,很多时候,遭受过痛苦的人更懂得感恩和回报社会。不少从事公益的人,都是在遇到困难受惠于公益后,走上公益道路的。正如董丽娜在毕业演讲中所说:“愿我们的心中有祖国河山,有社会大任,有世界格局,在各自的人生当中去成就自己,成就他人,也成就世界。”
事实上,还有很多包括残疾大学生在内的残疾人奋斗的故事,并不为人知。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特别是当他们感到无助和无奈时,需要全社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