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董煜: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12-15 董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阐释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这是中国共产党面向全世界作出的郑重宣示,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总动员令。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全面准确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框架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又一伟大创造,思想深邃、立意高远、架构宏大,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入领会把握。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只有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理论基础、基本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目标任务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理解,才能准确把握理论全貌。从总体上看,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理解:

第一个层面,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 “是什么”的问题。主要包括“1+2+6+5”,即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一个根本前提;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及“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石;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五大特征”,勾勒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第二个层面,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主要包括“9+2+5”,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九条本质要求,明确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的宏伟目标;提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条重大原则,为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实践指引。

第三个层面,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抓什么”“靠什么”的问题。主要包括“11+1”,即对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从十一个方面作出系统部署,明确了各领域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抓手;把握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强调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支撑和保障。

这三个层面主旨相同、逻辑贯通、目标一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出发,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框架和全局意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反复揣摩,这样才能全面掌握其精神实质,避免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视角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可简称为“五大特征”。为什么从这五个角度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其相互间的内在关系是什么,如何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导出推动发展的路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最好的注解,要将之与“五大特征”建立紧密的逻辑关联,才能真正做到学深悟透。

坚持人民至上,要求明确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即人民性决定的,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就决定了理论和实践将统一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即人民至上。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创造和积累财富,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如何防止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之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中国给出的方案。

坚持自信自立,要求突出国情意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从国情出发谋发展,是在发展中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体现。我国的人口基数、自然本底、资源禀赋和城乡区域的现实差距,决定了现代化之路的高度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坚持守正创新,要求突破传统模式。守正是坚持发展的方向,创新是更新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既开辟了理论的新境界,也为道路创新提供了指引。“五大特征”中的许多新概括、新论断,正是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基础上作出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不断焕发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机活力,以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打破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

坚持问题导向,要求拿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五大特征”的每一个方面,都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如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要做到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越是难题越要去攻坚突破。谁给人民真正解决问题,谁就能赢得人心,这也是评价现代化赛道的基本标准。

坚持系统观念,要求加强统筹协调。我国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切换后,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浮现,同时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在现代化道路上,高度重视各个领域、各项工作的系统集成,特别是加强重大规划和政策的前瞻性、协同性,在不同层面上平衡好点和面的关系。

坚持胸怀天下,要求推动互利共赢。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强调,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通过开放人口规模巨大的市场,将为世界经济不断带来新机遇;通过高举和平发展旗帜,将向动荡中的世界展示一个稳定安全的港湾。中国式现代化一定不是关起门来就能实现的,一定会是个不断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程。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看待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既要看到“五大特征”各自的理论基础,也要深入研究“五大特征”之间内在的关系。其中,基本国情是现代化背景的基本特点,共同富裕是现代化目标的基本特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代化路径的基本特点,和平发展是现代化方式的基本特点。这“五大特征”,既有机关联、密切衔接,又层层递进、互为因果,完整描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自身的主要特色及其有别于已有模式的主要特点,共同构成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导引。

结合目标任务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在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把握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方向。大会报告提出的“九条本质要求”,是开启新征程的路径指引,可以从“2+5+1+1”的整体架构加以把握: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个根本遵循,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契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外主张,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终极目标。这九条要求对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至关重要,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远景目标、重大原则、主要任务等深入学习和领会。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其中一个非常重大的意义,就是面向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宣示了中国发展的确定性。这份确定性,就源于“两个确立”已经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共识和共同意志,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点一点创造出来的。党的二十大凸显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衷心拥护,全国各族人民将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去夺取新的伟大胜利。大会报告中也突出强调“党的自我革命”,充分体现我们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什么样的道路至为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四个坚持”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概括。在此基础上又强调了“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鲜明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宣示了“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志气、骨气、底气。

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突出了高质量发展在现代化全局中的首要地位。在战术层面,主要可以从“1+2+3+1”的着力点进行把握:一个基本思路,就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到2035年“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新目标,这就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畅通;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这三个突破口,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任务中均作出了针对性的部署;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一落脚点,也反映出不是不要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而是要在质量优先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合理的增长。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更为扎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作为到2035年政治建设领域的重要目标,标志着将持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愿,通过民主决策程序,转化为实现人民意愿、维护群众利益的具体实践。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除了是物质生活的升级外,也包括精神体验的升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之一,就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在文明培育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和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也注重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在文化发展上,要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对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积淀加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力度。在国际传播上,要更加注重把握好话语与叙事的关系,深入研究如何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问题。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完善分配制度作为民生领域的第一条任务,充分体现了对共同富裕及其实现路径的高度重视。报告将“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远景目标,调整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这一从绝对量目标到相对量目标的变化,是更高的要求,意味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结构要加快向“橄榄型”转变。报告强调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使得我们及时矫正了对待自然的观念,变对自然界的索取破坏为和谐共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继续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这就要求尊重自然规律,着眼于综合保护、系统修复、源头治理,从根本上维护好生态系统安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要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通过绿色化转型实现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持续下降,也通过绿色生产的引领拉动消费方式的转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久久为功、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把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作为重要突破口,协同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发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越是动荡,越需要凝聚和平发展的共识。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四部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向世界响亮提出了中国主张。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我们所选择的多极化、开放型经济、新安全观等,既是为了本国人民的福祉,也会对世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动荡中的世界需要同舟共济才能共渡难关,中国将继续大力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各种逆全球化的操作进行斗争,同时通过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推动缩小南北差距,展现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世界担当。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价值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九条本质要求中,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最后一条要求,充分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联。我们讨论人类文明形态,可以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生态文明等演进的线索着眼,更需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对人类文明进步要实现的状态作更加全面的展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与推进现代化的出发点是内在统一的关系,“五大特征”本身就可以用来描述未来要实现的情景。从这个意义上看,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是从各国国情出发谋发展,要实现的是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现代化,这是一种超越已有文明形态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相统一的充分体现。

蓝图已经绘就,需要团结一心、勇毅前行,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局面。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深刻认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目标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勠力同心、不懈奋斗。

(作者 董煜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编辑:李华山

2022年12月20日 07:05:37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