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史苑 - 正文

  赵元任曾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好玩者,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一本万利”。

巴别塔之子

来源:中国科学报 8-16 北绛

  赵元任,1892年11月3日生于天津,祖籍江苏武进。1909年考取官费留学美国,在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先后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大学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1982年2月24日逝世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加州大学为他设立了赵元任基金会。

  《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写道: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到达天堂,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建塔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语言不通、各散东西。

  此故事试图为世上出现不同语言和种族提供解释。虽然只是宗教故事,却十分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语言不通带来的深刻影响。现在的中国人大多有学习英语的经历,知晓学习一门非母语是多么困难的事情。通常会说三种语言的人就会博得大家的“哇”声,如果能再往上数,那通常会被视为语言天才。

  赵元任就是这其中的一位,他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列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语言学是他着力最深的领域,然而他同时还兼授物理、逻辑等课程。跨地域、跨学科于他而言都不是问题,若说中国有一位“巴别塔之子”,无出其右。

  赵元任曾表演过口技“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铁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这趟“旅行”,他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走”遍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便用当地方言土话,介绍名胜古迹和土货特产。

  研究者称,赵元任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因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种外语的规律。他同时有着“文艺复兴式的智者”这样一个称号。

  赵元任1892年11月3日生于天津。父亲善吹笛,母亲善诗词及昆曲,早年的艺术启蒙给了他的耳朵最好的训练——他能够很容易地分辨细微的乐音差别。8岁时赵元任回到老家江苏省常州青果巷,开始在家塾二中读书。当时他就显现出了自己学习语言的天分,天津和常州方言差异极大,但于他而言这都不是问题,各种方言他都能一学就会。

  1907年赵元任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各科成绩都非常好,英语、德语尤其出色。他的出色表现得到美籍英语教师嘉化的喜爱,嘉化常常邀请他去自己家做客。嘉化夫人擅长弹钢琴和唱歌,她可以说是赵元任的西方音乐启蒙老师。赵元任跟她学唱过《可爱的家庭》和《天长地久》等歌曲。

  据《中国学术论坛》资料显示,这段时间之内赵元任新掌握的语言有七种,分别是:1904年时父母先后去世,赵元任被送到苏州,学会苏州话;1905年回到常州由伯母照管,家里为他请了一位当地的家庭老师,他又学会了用常州方言背诵四书五经;伯母在福州住过多年,跟她学了一点福州话;1907年在南京江南高等学校预科读书,跟美国人嘉化学英文,选修了拉丁文和德文,同时还学会了南京话。

  赵元任17岁时由江苏南京高等学校预科考入清华留美研究生班,在录取的72名官费生中,他总分名列第2,胡适当时名列55。在美国,赵元任先是在康奈尔大学读数学、物理,后入哈佛攻哲学,继而又研究语言学。

  因为学习语言的速度奇快,往往不用多长时间,赵元任就可以“伪装”成当地居民了。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讲演,赵元任当翻译。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工作途中他向湖南人学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人跑来和他攀老乡。

  这样的情况不仅发生在国内,在国外同样如此。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或许赵元任天生有语言上的天分,但能达到如此出神入化的程度,和他后天孜孜不倦的努力同样分不开。赵元任曾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好玩者,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一本万利”。

  赵元任曾写过一个名为《施氏食狮史》的故事,通篇只有一个shi音。这个故事的神奇之处在于,字面上,人人看得明白;语音上,没人听得出来到底在说什么。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类似的作品还有不少,比如《熙戏犀》和《唧唧鸡》,统统是用一个语音写出来的小故事。其语言功底之深厚,可见一斑。

  除了语言之外,赵元任在另一门有关声音的学问上也颇有建树。得益于父母的音乐熏陶以及嘉化夫人的西乐启蒙,他对东西方音乐有着独特而全面的了解。在南京上中学时赵元任开始学钢琴,到了大学时代,他一口气选修了“和声学”、“对位学”、“作曲”、“声学”等课程。同时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歌咏团,并担任过歌咏队指挥。

  从1922年至1948年,他曾先后创作了歌曲、钢琴曲100余首。在“五四”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潮影响下,赵元任创作了《呜呼三月一十八》、《我们不买日本货》等具有强烈民主和爱国思想的歌曲。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赵元任歌曲集》中,歌词是由许多现代知名作家或诗人刘大白、刘半农、徐志摩、施谊以及赵元任自己创作的。

   赵元任所作的抒情歌曲同样受人欢迎,1936年,他曾在“百代”公司灌录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唱片,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脍炙人口。

1981年赵元任最后一次访问北京期间,曾多次被邀请唱这首歌。一次在音乐学院唱完这首歌后,有学生向他提问:这是不是一首爱情歌曲?其中的“他”究竟是谁?

  赵元任回答说:“‘他’字可以是男的,也可以是女的,也可以是指男女之外的其它事物。这个词代表一切心爱的他、她、它。”他解释说这首歌的词是当年刘半农在英国伦敦写的,“蕴含着他思念祖国和怀旧之情”。

  除了为祖国这个“大家”写歌之外,赵元任还为自己的女儿创作了不少音乐作品,家里总是回荡着钢琴声和歌声。女儿回忆说即使是去邮局寄信的当儿,父亲也不放过,让女儿坐在长凳上唱歌。为了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赵元任会随身携带小五线谱本,随时记录。女儿赵如兰说:“父亲的许多音乐作品,都是在刮胡子的时候创作的。”

  赵元任早年曾和语言专家黎锦熙致力于推广普遍话,为此他创造了国语罗马字(注音字母第二式),并灌录了国语留声唱片。虽然致力于普通话的推广,但因为自己掌握的方言多,赵元任对于语言和人们生活之间联系的理解与别人要深刻得多。

  1981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元任感慨道:“现在教育水平高了,人们的说话受广播、报刊、电视等媒体的影响,出口书面语多,不大爱讲白话了。如现在北京人爱说‘开始’,不说‘起头儿’;把长外衣不叫‘大氅’,而叫‘大衣’。连小孩说话也是文绉绉的,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显得缺少生活气息。”

 

2013年08月16日 13:15:0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