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史苑 - 正文

叶企孙的两次“不民主”

来源:人民政协网 2013-09-25

  叶企孙的“不民主”,没有任何私心,不求丝毫私利,想着的只是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这就是他的心灵高度和人格魅力,也是做人的一种境界。

  知道华罗庚的人很多,他自学成才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其实,华罗庚的成长、成名,与叶企孙密切相关。1930年冬,时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的熊庆来在《科学》杂志里读到华罗庚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决不能成立之理由》,惊叹不已。一问,才知华罗庚不过是一所中学的庶务员,也就是一名杂工。熊庆来便和担任理学院院长的叶企孙商量,能否设一个助理员职位,让华罗庚到清华来工作。叶企孙也认为华罗庚是个可造之才,于是同意了熊庆来的想法。华罗庚到了清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进步很快,成绩喜人。短短几年时间,便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数学杂志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

  叶企孙也始终关注着华罗庚的研究。为了让华罗庚有更好的舞台,叶企孙准备提升他为助教并授微积分课。消息一传开,立马引来众人不满。当初,让华罗庚这样一个初中生当清华职员,已在大学内部引起了相当激烈的争论。如今,又让这个年轻人当堂堂清华大学的教师,能不遭人反对?果然,在教授会上,只有一两个人站在叶企孙这边,别的人都想不通、不让步。

  关键时刻,叶企孙再次力排众议。他拍案而起:“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一件好事,不要被资格所限定!”叶企孙一贯温文尔雅、虚怀若谷,这一次却置若罔闻、一意孤行,让清华师生很是意外。1936年,华罗庚当助教才一年多,叶企孙又说服清华领导层,送华罗庚去剑桥大学进修。华罗庚接触到世界数学领域的前沿,经过潜心研究,迅速跻身于世界一流的数学家队伍。1984年7月13日,华罗庚临终前致信叶企孙的侄女叶铭瑛:“道及叶老,不觉泪盈眶,他对我的爱护是说不尽的……”

  我们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熊庆来和叶企孙这两位“伯乐”,华罗庚这匹“千里马”也许就“骈死于槽枥之间”了。而叶企孙的“不民主”,更是为华罗庚登攀数学顶峰起了不可估量的指引作用。同样,叶企孙对李政道的培养,也有利于我们理解这位物理宗师不同一般的胸怀和唯才是举的风范。

  1944年,李政道从浙江大学转入西南联大。在修学电磁学课时,叶企孙了解到了李政道的功底,并认为他是与众不同的理论物理方面的大有前程的人才。于是,叶企孙告诉李政道:“你今后可以免听我的课,只需参加期末考试。但是,你必须认真上电学实验课,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1945年,教育部给西南联大6个名额,选数理化尖子去美国读博士。吴大猷负责挑物理学方面的人选。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吴大猷只推荐了物理系助教朱光亚一人。叶企孙知道后,就同吴大猷商量,是否可以考虑李政道。吴大猷说:“李政道确实是非凡之才,可他在学历上仅仅读完二年级,不符合读博士的资格啊。”叶企孙却不以为然:“我们不能为学历所限,李政道有这样的才华,可以去。”就这样,靠着叶企孙和吴大猷的推荐、帮助,李政道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

  一个19岁的大二学生,连本科学历都还没拿到,竟被推荐为留美博士,一时成为西南联大的重磅新闻,不服者甚至以政府明文向校方抗议。成为众矢之的的叶企孙依然我行我素,不改初衷。好在美国方面对文凭学历不太拘泥,而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学大师费米又十分赏识李政道,这场风波才日渐平息。

  仅仅四年,李政道获得博士学位。七年后,他与杨振宁在美国摘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叶企孙去世后,李政道在纪念恩师的文章中写道:“叶企孙老师是我的物理启蒙老师之一,他在西南联大给我的教诲和厚爱,对我后来在物理学研究方面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非常敬仰他,永远怀念他。”

  通常,人们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确,很多时候,只有“规矩”才能催生“方圆”。然而,凡事没有绝对,不能一概而论。叶企孙两次不守“规矩”,同样成了“方圆”,而且是了不起的“方圆”,便是佐证。

 

 

2013年10月12日 14:56:19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