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产动画片《哪吒2》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引发广泛关注。这部现象级作品的背后,承载着跨越半个世纪的国漫艺术传承。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胶片光影,到首都国际机场的巨型壁画;从戛纳电影节首部华语动画片亮相,到当下“国漫出海”缔造的票房传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始终是中国动画的守护者与创新者。学院前辈大师张光宇、张仃等艺术家,以画笔为刃,以民间美术为魂,倾力打造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两座国漫丰碑,成功将传统文化转化为银幕经典,让东方美学在世界舞台绽放异彩。
国漫崛起的“根”与“魂”
导演饺子坦言,“1979版哪吒是灵感的起点”。《哪吒2》中,魔童哪吒的形象虽是对传统的颠覆重构,但其内核——“人性与神性的撕扯”,却与1979版哪吒一脉相承。1979版《哪吒闹海》,塑造了具有人性又不失神性光辉的英雄形象,让哪吒在“有神的无所不能,又有人的有所不能和不为”的双重矛盾中成长,铸就了中国动画史上的不朽丰碑。近日《哪吒2》的热映也带动了1979版《哪吒闹海》的重播,让经典之作焕发新生。


新华社视频号播放1979版《哪吒闹海》
1978年夏天, 应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邀请,著名革命文艺家、艺术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学院的创建者和开拓者张仃先生,担任《哪吒闹海》美术总设计。从体验生活到人物设计,仅短短两个月时间。张仃先生亲自设计主要人物形象,他广泛参考了敦煌、永乐宫的壁画和民间年画、版画等资料,采用装饰风格和简练的线条,再配上民间画常用的青、绿、红、白、黑等色彩,创造出“既常见又新鲜,既是传统的东西,又有提炼加工”的美学境界。
其中,哪吒的形象尤为引人关注,身着红肚兜,“配以红绫和金圈,闪着两只乌黑机灵的大眼睛;两道硬挺的剑眉,显得十分威武,一个不平凡的孩子英雄的形象”;小白龙则是“全身白色,朱砂眉,表现出他既是一个高贵的龙子龙孙,又是一个骄横不可一世的小霸王”。影片整体色彩布局巧妙,相互映衬,既丰富又不失协调之美。张仃先生在创作中乐于倾听各方意见,并持续对作品进行精细打磨。为了让哪吒“发结”更适配动画不同角度的流动,他数度易稿,最终将发结从马鞍形改为圆形,使哪吒的形象更加生动,成就了“稚气与神性并存”的小英雄。
从银幕到壁画:一场跨媒介的“文化复调”
1979年,《哪吒闹海》一经问世,便惊艳戛纳,成为第一部出现在戛纳电影节的华语动画片,曾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

《哪吒闹海》海报
同年,张仃先生主持创作了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哪吒闹海》,书写了动画与壁画的“双生”传奇。张仃先生深信“民间美术是一切造型艺术的根”,他把民间艺术引入大学教育,言传身教,鼓励师生深入生活,深耕民间艺术沃土,因此被评价为“一场静悄悄的民艺运动的总指挥,缔造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灵魂性的学风”。
壁画《哪吒闹海》题材与形象来源于同名动画片,并参考民间木版年画、中国传统宗教壁画以及张光宇先生设计的《大闹天宫》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是动画片《哪吒闹海》的姊妹艺术作品。壁画中,哪吒脚踏风火轮,与四海龙王激战于滔天巨浪间,线条如吴带当风,色彩似敦煌飞天。动画与壁画,一动一静,生动诠释了“民间美术是根”的艺术理念。

张仃《哪吒闹海》壁画局部

1979年夏,张仃(中)、张一民(左)、楚启恩(右)在首都机场壁画《哪吒闹海》绘制现场

壁画全图
《大闹天宫》:张光宇的“猴王密码”,解码“中国学派”
1960年,著名艺术设计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光宇接到一项重任——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大闹天宫》设计人物造型。这位曾以讽刺漫画《西游漫记》闻名的艺术家,决意将京剧脸谱、民间玩具、民间年画中的造型熔于一炉,用墨、色、线统一,形成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猴王的动画造型,创造了一个被世人认可的中国动画明星。



《大闹天宫》设计图
“孙悟空具有人的情感、猴的机灵和神的法力三者兼备的叛逆,他的开相是借鉴于戏曲中的脸谱和民间版画上的孙悟空脸型设计的。”《大闹天宫》动画片中,孙悟空的造型个性鲜明,色彩鲜亮夺目。导演万籁鸣称赞说:“神采奕奕,勇猛矫健。”

《大闹天宫》设计图
《大闹天宫》上映后横扫全球: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伦敦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这部动画杰作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曾在当时创下了动画电影出口的最高纪录,成为广受海内外观众欢迎的艺术典型。法国《世界报》评论说 “《大闹天宫》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造型艺术又是美国迪斯尼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动画片《大闹天宫》,出道即巅峰。其人物造型设计成功的秘诀,恰在于张光宇先生对民族艺术的极致提炼,让孙悟空的金箍棒不仅敲开了龙宫的大门,更敲开了世界动画的“中国学派”之门,使得张光宇先生成为这一领域的中国杰出代表人物。
张光宇先生设计的孙悟空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延续了他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漫画作品《西游漫记》中的造型,在此基础上又做了反复修改,才有了人们耳熟能详的齐天大圣形象。张光宇曾在《谈美术片的美术创作》一文中写道:“在动笔的同时还应运用戏剧的手法为角色创作出性格。首先是开脸,注意眼神以及眉宇间的善良或邪恶,鼻形与口形的美与丑的勾法,也能左右性格。其次是塑造全身的形状,大致为肥瘦长短。然而可以从线条变化中,表现出正直和狡猾的性格,再加上动作就能成为有生命的东西了。”

《西游漫记》
从《西游漫记》到动画传奇,张光宇先生完成了一场民间艺术的“七十二变”。
风火轮永燃:国漫的百年文化接力
从《大闹天宫》到《哪吒闹海》,再到《哪吒2》,从戛纳电影节首度亮相到攀登全球票房榜,中国动画的每一次飞跃,背后都是一场接力,“这不是一个人的哪吒,是一代代艺术家的风火轮。”
当《哪吒2》的“风火轮”风火轮掠过全球银幕,它不仅标志着一个超级IP的崛起,更是一所学院对民族文化根脉的坚守。从上世纪张光宇笔下《大闹天宫》的潇洒写意,到张仃在《哪吒闹海》中注入的民间美学基因,这些永不褪色的艺术瑰宝,如今在新生代动画人的国际化表达下焕发新生。
(清华新闻网2月19日电)
供稿:美术学院
编辑:彭稳平
审核: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