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新人文讲座美学系列专场开讲 肖鹰剖析《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清华新闻网11月25日电(学生通讯员 胡振坤)11月19日下午,著名美学家、文化批评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肖鹰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以“《红楼梦》的美学意蕴”为题,从大观园、贾宝玉和宝黛之恋三个意象层面,为到场的百余名师生剖析了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美学意蕴。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美学系列专场第一讲,哲学系副教授孙晶主持活动并点评。

肖鹰作讲座

讲座伊始,肖鹰首先回顾了自己对《红楼梦》的学习研究经历和本次讲座题目的缘起,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一部浓缩了中国文化的人生感、宇宙感、历史感的巨著, 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结晶”。进而指出《红楼梦》的核心是“情”,执着于“情”便“不可解悟”,这既是《红楼梦》所揭示的人生大悲剧,也是人生大美之所在。在熔铸多元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对庄子哲学的生命精神的阐发,是《红楼梦》的美学意蕴之真谛。

肖鹰认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即“太虚幻境”,是尘世中的“清净女儿之境”,表现了对纯真、自然而至情的美丽人生的推崇。在情感与礼法的对立中,大观园与贾府之间构成了真与假、有与无、是与非相互颠倒和转换的关系。曹雪芹借由“太虚幻境”的理念原型,展现了大观园的人生百态,将明代汤显祖的至情理想拓展为庄子逍遥精神的生命情怀。

对于贾宝玉的人物形象,肖鹰认为他体现出“无我”的生命之爱,是与物为春的情种,宝玉具有推己及人、推己及物的情怀,其心目中是人我交流与物我一体的世界,充满情爱与诗意。贾宝玉之所以是绝代情痴,便是痴在对万物无条件的认同上。以非功利的视角去待人看世界,他的世界便永远新鲜活泼。

对于宝黛的悲剧,肖鹰认为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不可跨越的生命缝隙”。宝黛虽为天地间的知心恋人,但在心灵深处没有合二为一。黛玉“以泪偿情”,将用情对象具象化为宝玉,但实质上是以自我为核心,将生命束缚在个人天地。而宝玉天然拥有一个无边无际的情天恨海,沉痛激越而生机蓬勃。肖鹰引用脂砚斋的批注,以宝玉为“情不情”,黛玉为“情情”,宝玉无心而行,黛玉有心而为,宝玉的胸襟具有黛玉不具有的大世界。一边是贾宝玉豁达的大世界,另一边是林黛玉如蚕蛹般将自己禁锢其中的世界观,注定了二者最后结局的根本性隔阂。

肖鹰指出,“贾宝玉的生命观中包含着庄子的思想精神,以死为生,便可超越生死。”这是对《庄子》安时处顺、任性自然的生命精神的继承。生命的一面是幽微灵秀,无限美丽,充满情愫;一面是无可奈何,在命运的激荡中走向早已安排好的路。

讲座现场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肖鹰回答了到场同学提出的《庄子》的“无用之用”、《红楼梦》中宝玉的人物形象以及当代流行影视作品与经典著作的关系等问题提问,肖鹰详细深入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人物简介

肖鹰,1962年生,四川威远人。著名美学家、文化批评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美学、中西艺术、当代文化。已出版论著:《肖鹰文集初编·美学卷/批评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不朽的艺术》(合著,东方出版社2016)、《中国美学史·明代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说与不说――肖鹰文学批评集》(台湾新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4)、《中西艺术导论》(北京大学2005)、《美学与艺术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等。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邱收 李华山

审核:吕婷

2020年11月25日 14:16:1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