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鹰做客清华新人文讲座解读狂人徐渭与晚明文人
清华新闻网11月18日电(学生通讯员 罗天苹)11月15日下午,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之文化专场在六教举行。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肖鹰为到场的300余名同学带来了题为《狂人徐渭与晚明文人》的讲座。
肖鹰首先介绍了“狂者”在儒家、道家语境中的涵义和徐渭从才子到狂人的人生轨迹。汉语中的“狂”常为贬义,但从孔子的“狂者进取”开始,“狂”开始获得了敢做敢为、进取善道的高级精神形态的含义。肖鹰介绍说,徐渭是浙江绍兴人,少年有才,从20岁到40岁,8次考举人而不中,“生无以建立奇绝,死当含无穷之恨耳”,于1557年被浙江总督胡宗宪招为幕僚,“谀且不工”,后胡宗宪被逮、被贬、最终自杀,徐渭离开胡府。陶望龄在《徐文长传》中叙述说:“及宗宪被逮,渭虑祸及,遂发狂,引巨锥剚耳,刺深数寸,流血几殆,又以椎击肾囊碎之,不死。渭为人猜而妬,妻死后有所娶,辄以嫌弃,至是又击杀其后妇,遂坐法系狱中,愤懑欲自决,为文自铭其墓。”。袁宏道在《徐文长传》中形容徐渭“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岀,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徐渭在《自为墓志铭》中自称“渭为人度于义,无所关时,辄疏纵不为儒缚,一涉义所否,干耻诟,介秽廉,虽断头不可夺”,还作诗称“羁绁不可脱,荏苒年岁侵,但使时节至,一鼓《广陵》琴”。徐渭几经沉浮,从青年才俊最终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狂人,在《题墨葡萄》中自感“半生落魄己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肖鹰还带领同学们赏析了狂人徐渭的书画,将徐渭的画分别与张旭的狂草以及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的画作进行了比较。徐渭生性滑稽戏谑,赞《东方朔盗桃图》曰“窃攘匪污,谐射相角,无所不可,道在戏谑”,这也正是他自己艺术精神的写照。
肖鹰指出,,在经历了明初的严厉整饬政策、 “文字狱”等明朝酷法的打击之后,明代文坛兴起了“颂上之德而鸣国家之盛”的“台阁体”文风。 与此社会潮流相反,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一批晚明文人却逆潮流而上,推崇“真我、真心、本色”的文风。王阳明称“乡愿以忠信廉洁见于君子,以同流合污媚无忤于小人,故非之无举,刺之无刺……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矣”;王畿在《王门宗旨》中曰“当下本体,如空中鸟迹,水中月影,若有若无,若沉若浮,拟议即乖,趋向转背,神机妙应,当体本空,从何处识他?于此得个悟入,方是无形象中真面目,不着纤毫力中大着力处也”;李贽在《焚书》中称“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徐渭自称“渭之学为诗也,矜于昔而颓且放于今”。肖鹰还将徐渭的画作与梵高的“星夜”进行了比较鉴赏, 指出中外杰出艺术家虽然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但对艺术所能表现的非凡胸臆和意境却有着共同的慧眼和追求, 这是他们得以传世的原因和奥秘。
此次讲座由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负责人、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并点评。她表示,本场讲座有跨学科、跨文化的丰富性和交叉性,演讲人对中国晚明文人的现代意识及其作品中的现代主体性元素的揭示是本次讲座的一大亮点,她希望同学们通过讲座,更深刻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西方文明的了解采取同等的去粗取精,取伪存真的思辨态度和批判方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从而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承人和传播者。
演讲人简介
肖鹰,1962年生,四川威远人,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07年入选“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当代文化等;专著有:《中西艺术导论》、《美学与艺术欣赏》、《真实与无限:中国当代文学的哲学阐释》、《形象与生存:审美时代的文化理论》等,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艺研究》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中西艺术导论》获“2006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范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