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开在心底的马兰花

——看校园文艺如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来源:光明日报 2014-10-23 邓晖

  “如果要我再来一次,我还愿意做中国西部戈壁滩上那一朵小小的马兰花!用我全部的生命凝聚成那一瞬间的光芒,用它照亮这脚下生我养我的土地,用它照亮这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民族,用它照亮这民族用血与火所浇铸的共和国,它永不停息的强国梦想!”

  一身再朴素不过的灰色中山装,满头银发的“邓稼先”站在舞台中央。

  此时,正值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50周年。跨越时空的“邓稼先”饱含热泪,几乎用尽全身力气,任由那源自心底的真情喷薄而出。

  台上,是清一色的清华80后、90后在校生;台下,则是比他们还要年轻的“95后”新清华人。自去年4月首演以来,这出颂扬“两弹元勋”邓稼先及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动人情怀的原创话剧《马兰花开》已演出27场,覆盖校内外4万余名观众。

  是什么让这部没有偶像大腕、搞笑噱头的主旋律话剧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又是什么让心怀祖国、无私奉献的马兰花精神绽放在年轻学子心底?

  “我问你,什么才是让人热泪盈眶的青春?那就是投入到一个壮丽的事业中,马兰花开历风雨,星星之火可燎原!”答案,写在青年人自己的思考里。他们的思考也引发我们的思考——校园文艺怎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影响?

“《马兰花开》让我们看见崭新的世界”

  眼前是无尽的沟壑。车子在蜿蜒陡峭的山路上前行,除了四周寸草不生的大山,就是一望无垠的盐碱地。只有向窗外远眺,才能看见时隐时现的连绵雪山。路的尽头,一间红砖砌成的小平房默默蹲守。打开门,陈设简单得叫人落泪,光线也灰暗得有些压抑。

  这间藏在四川绵阳深山里的邓稼先办公室,让27岁的清华博士生梁植铭记终身,“总有人问我,‘出演邓稼先,你有什么感受?’但最真实的感受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它更像是一个人独身于漆黑的荒原,偶遇一盏微弱的萤火,循光而行,蓦然抬头间,却看见了崭新的世界。”

  “看见崭新的世界”——从清华园到大学生戏剧节舞台,再到青海原子城、新疆马兰基地,一连6轮演出,这已成为《马兰花开》带给青年人最震撼的感受。作为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主办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及清华“行健新百年,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该剧从邓稼先奔涌的生命长河中撷取了几朵浪花,在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娓娓道来的叙述中,重现了邓稼先成长成才、以身报国的生命华章,更引发了学子对选择和责任的思考。

  震撼的背后,是剧组人员挖掘尘封历史、还原先辈风骨的不懈努力。这出由清华学生艺术团话剧队排演,从剧本到演员全部坚持“清华原创”的话剧,历经三载打磨,先后有200多名学生骨干投入,创作参考资料有80余部。光是剧本,就先后有20多个版本,直接参与过剧本写作的清华师生,上至年近八旬的老教授,下至低年级本科生。此外,创作团队还拜访了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先生,专程前往邓稼先生前工作过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进行实地采风,并与邓稼先当年的同事和助手座谈,西部采风巡演行程有6000多公里。

  在这里,没人计较角色、台词的多少;受伤也好生病也罢,瘸着拐着也要坚持上台;排练间隙抱着书本抓紧一切时间补功课,写不完论文就再少睡几个小时;考试完不到十分钟就赶回排练厅……每一个人都倍加珍视这份与先辈面对面,感悟其人格魅力的机会。

“有个高中生给我私信说,‘本想睡一下午,不料一直在哭’”

  “马兰花开,几度落泪。我们需要这样的激励,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理想。”

  “当一个人有了理想的支撑时,一切的选择就会变得有意义。”

  “《马兰花开》有泪点、笑点,还有萌点,绝对的视觉盛宴,绝对的情感碰撞,绝对的精神大餐!”

  每一轮演出之后,这些关于青春、理想与奉献的问题总是敲打着年轻学子的心灵,引领着他们去探索人生的价值。而随着《马兰花开》走出清华园,走向全国巡演,思考也在持续发酵,“有一个武汉的高中生给我的微博私信说,本来是抱着睡一下午的心态去的,没想到一开场就被震撼到了,从头哭到尾。我挺意外的,也很高兴”。梁植有些兴奋。

  是什么让《马兰花开》这部主旋律的话剧打动了这些“90后”、甚至是“00后”孩子的心?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说,以文艺形式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全面素质一直是清华大学的优良传统,“《马兰花开》具有青春向上的气息和史诗般的风格,大力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了以艺术的魅力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

  “剧情质朴感人,在艺术形式上也有很大突破。话剧多以对话和独白为主,《马兰花开》却做到了与时俱进,综合运用舞蹈、音乐、灯光、多媒体、影像等具有深刻感染力和画面感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演出效果,带给观众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综合艺术享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史论系党支部书记陈池瑜由衷地感叹,“此外,它还拓宽了文艺作品的题材范围。在科技成为当代社会发展重要推动力的今天,应该有更多的文艺作品表现科技生活,《马兰花开》在这方面具有开创之功。”

  “不少学生在话剧感染下,选择到基层部门、重点行业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春、建功立业。同时,我们还结合学校‘行健新百年,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开展‘马兰花开进支部’团日活动,近距离地分享前辈事迹,引发同学强烈反响。”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林正航介绍。

好的校园文艺就要“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

  “《马兰花开》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它能像原子弹里的中子源一样,激发‘原子’们产生‘乘方’般高速扩增的链式反应,让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在清华园中、在中国大地处处花开、时时绽放!”随着演出的渐入佳境,《马兰花开》总编剧、清华电视台主编覃川有着更大的期许。

  而如今,这样火热的场景正在上演。

  向同学们介绍“两弹”研制过程中的艰辛,讲述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为这项事业献完青春献生命的壮举,重温50年前《人民日报》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号外,观看清华大学电视台纪录片《清华风物志——以身许国图》……连日来,剧组成员们除了晚上以饱满的演出为全校师生献上精神的盛宴,白天还以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掀起清华园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高潮。

  这也正是清华大学团委书记赵博愈发深邃的思考:“我们不应该陶醉于演出的成功,而应深入研讨该如何挖掘《马兰花开》的育人实效,又该如何提高校园文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的影响力。”

  林正航认为:“优秀的校园文艺作品首先应该传播正能量,让主创师生得到收获,让观众受到引导感召;要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表现力;要坚持以学生为主进行创排,作品具有青春气息,这样才能获得青年学子的共鸣。”

  在赵博看来,“《马兰花开》的成功是因为我们选择了邓稼先这个优秀的典型,他的故事很好地契合了时代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性则体现在我们千锤百炼的剧本上,体现在专业的导演和制作团队上”。在他看来,好的校园文艺作品应该像这样“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

2014年10月23日 15:45:3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