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非遗传承”实践论坛举行
清华新闻网10月20日电(学生通讯员 赵潇然 蒋清青)10月17日晚,2014年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年会分论坛“非遗传承”专场在人文社科图书馆大同厅举行。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王步高、清华大学公益创业团队采遗网创始人高南荣、《蜗牛》杂志创办人邓超以及来自河南省虞城县的基层“非遗”工作者出席论坛,与清华大学“非遗传承”主题暑期实践支队进行交流。
采遗网团队首先介绍了“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电子商务融合后的发展情况,提出“非遗”保护在互联网媒体下发展的新模式。采遗网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来推动“非遗”保护的进步,采取创新的竞争模式,以达到对“非遗”的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旅游整体性保护和文化扶贫的目的。
清华大学五支“非遗传承”主题实践支队在论坛上展示暑期实践成果,其实践内容涵盖民族文化、古文字、戏曲、音乐等多个方面。其中,土木建管系藏文化与藏传佛教艺术考察队深入藏传佛教觉囊学派的发源地藏哇寺,考察了藏传文化的两种传统教育模式。化工系赴西安调研秦腔现状及探寻其可行发展方向支队对秦腔受众小、政府资助力度不足的现状做出了创新的发展形式:融入西洋乐,对传统秦腔牌曲进行改编。经管学院赴河南虞城县调研“非遗”发展现状支队,在讲述了当地蜂蜜酒厂、剪纸艺术发展困境、木兰祠堂“木兰传人”故事后,将当地状况与产业化的运作模式结合,提出了整合“非遗”工作室、创立商标品牌、统筹合作的发展建议。
图为“非遗传承”主题实践支队分享实践成果。刘天乐 摄
支队分享结束后,来自河南省虞城县的非遗保护基层工作者共同介绍虞城4000年的历史传承、“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与现状,展现了一个拥有民间传说、民间美术、民间曲艺等丰富文化遗产的木兰故里。之后,《蜗牛》杂志创办人邓超展示了“用笔和纸和心记录美好,通过杂志带到身边”的杂志项目,并通过“拼图坐垫创作实验”展现了民间创造的力量。
在随后的对话环节,嘉宾与支队就市场对“非遗”传承的影响问题进行探讨。王步高教授认为,现在国家提倡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的传承会得到更多的机会。考虑“非遗”保护时,不仅要考虑资金问题,更要善于利用国家发展的机遇。高南荣表示,“非遗”濒临失传的原因一是技艺与生活适用性的脱离,二是技艺传承无法提供年轻人的生产生活所需,所以需要以市场来推动。
图为嘉宾与实践支队对话。鹿杨 摄
论坛最后,王步高对活动进行总结。他认为,非遗传承不应该简单归因于资金支持等问题,而应该深入思考文化衰落的原因,并注意具体落实文化发展的政策,从更高更远的历史层面来看文化问题。
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年会分论坛共有“非遗传承”、“公益创业”、“绿色环保”、“教育公益”、“中美支教”、“江村学者”和“城镇发展”七大主题,以“分享”加“对话”的形式,召集同一实践主题的支队分享实践历程,并邀请该主题方向有专业研究成就的嘉宾与支队进行对话。实践论坛旨在进一步深化社会实践成果,帮助参与主题实践的支队在专家指导下深入总结、相互分享、进行成果转化。
供稿:校团委 学生编辑:小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