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文化艺术周:千年古调唱响清华
清华新闻网11月4日电 10月30日-11月2日,由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和西安市委宣传部、曲江新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百年易俗社走进百年清华秦腔文化艺术周”系列活动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举办。文化活动周活动期间,来自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的艺术家们在新清华学堂先后演出了传统经典剧目《三滴血》《双锦衣》(前后本)和新编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柳河湾的新娘》剧照。王建一 摄
邓卫在致辞中表示,秦腔是我国古老戏曲艺术,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中有着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具有百年历史的易俗社,其“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社会教育”的办社宗旨也与大学的育人使命相契合。大学的使命是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作为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也始终秉承“中西汇融、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艺术熏陶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他感谢艺术家们为清华师生带来秦腔艺术的盛宴,享受我们传统艺术的魅力。
邓卫在开幕式上致辞。王建一 摄
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键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陈存根,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进,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杨士秋,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原副局长汤恒等国家部委领导,西安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吴义勤出席了开幕仪式。
研讨会现场。夏宁馨 摄
11月2日上午,在新清华学堂举办“百年易俗社走进清华·优秀剧目展演”研讨会。艺教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洪主持研讨会。西安市委常委、副市长吴义勤等西安市委、宣传部、曲江新区等单位领导和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的负责人、清华大学吴文虎、何福胜等教师代表及在校生2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会上,吴义勤首先代表西安市人民政府衷心感谢清华大学支持本次秦腔进京活动,表示秦腔作为西安的一个文化符号,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西安秦腔剧院院长雍涛,易俗社社长惠敏莉等感谢清华大学对这次秦腔文化周活动给予的支持,尤其是在宣传推广和观众组织方面的有利保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滴血》剧照。王建一 摄
京剧名家孙毓敏、秦腔名家王芷华等与会,并结合我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研讨会上,看过秦腔演出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吴文虎激动地说:我没想到秦腔这么动听、这么美!精仪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白本峰在发言中说:对于这次秦腔进清华演出,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把秦腔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教育之中。事实上,在清华对学生的教育是三位一体的,我们教育学生,首先强调的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文化,告诉学生要有家国情怀。无论是《柳河湾的新娘》还是《三滴血》《双锦衣》,这三部戏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演出现场。王建一 摄
陕西籍教师杨怀栋老师则说:没想到这次的秦腔演出,让我看到了秦腔的改革与创新,突破了以往印象中“吼”的艺术特点。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同学们,即便是传统的艺术,只要不懈追求和创新,也能达到极致的境地。
一位来自韩国的留学生同学连看四场演出,他说“虽然我不能完全听懂语言,但是通过舞台上的表演,我能完全理解、看懂每部剧的剧情,我非常喜欢。”
艺教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洪在总结中说到:秦腔作为我国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让今天的学子在校园里了解这样一门古老戏曲艺术,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次将秦腔艺术引进校园,希望通过传统戏曲艺术的熏陶,使学生们不仅欣赏秦腔之美、更要感受民族精神之震撼。
演出幕后。
作为演出单位的西安秦腔易俗社,本次出动了130人的豪华演出阵容,从台前演员到幕后技术保障,都体现出易俗社作为百年老社对秦腔艺术的执着追求。演出剧目的质量之高,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和欢迎。这也充分体现出艺术家们在表演艺术上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传承和发展秦腔艺术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本次“百年易俗社走进百年清华秦腔文化艺术周”系列活动,得到社会的广大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陕西卫视、西安晚报,中国秦腔网等媒体都予以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并得到观众的充分肯定。
供稿:艺教中心 编辑:田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