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刚做客“新雅讲座” 解读“一带一路”中的历史视野与现实关照
清华新闻网11月23日电 (学生通讯员 王晨凤 王炳文 黄 翟)11月19日下午,清华大学新雅讲座第四期举办。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以“一带一路,历史视野与现实关照”为题,为新雅书院及全校四百多名师生作了一场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生动演讲。
张国刚在演讲。
张国刚在演讲开始前告诉同学们,这场讲座不仅是从知识上讲述“一带一路”的史实和发展轨迹,更是希望启发同学们反思历史、关照现实。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牵动着世界秩序的重组和变化,所有同学都应该有所了解。
张国刚从政治和经济两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一带一路”的历史演进。他首先介绍学术概念“丝绸之路”的由来,以及“世界岛”概念与世界陆权理论的提出,在此基础上指出,正是丝绸之路将世界的东西连结起来。早在古罗马文明时期,地中海周边的海陆通道已十分畅达,西欧亚大陆乃至南亚地区,已经有了密切的交往。只有遥远东方的中国,因为高山(喜马拉雅山山脉)和大漠阻隔,处于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发展出独特的华夏文明。丝绸之路是把中国文明与西亚、欧洲地中海世界连接起来的通道,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的边境贸易。
谈到中国历史上的边境贸易,张国刚教授指出,它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一种政治关系,与中原王朝的羁縻府州体制、天下-四夷朝贡体系关系密切。只有在周边政治安全时,边疆的丝绸及其他贸易才能正常进行;也只有在达成政治互信后,中国政府才愿意开放相关贸易。影响丝路畅达与否的关键因素,不是商品价格,也不是供给需求,而是中国边疆与西域地区的政治关系稳定。
在传统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远东是发货地区,中部的近东控制在伊斯兰教徒手里,而西端整个欧洲的地中海贸易则主要被意大利商人垄断。面对东方贸易的丰厚利润诱惑,西欧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扬帆向海,寻求一条不受意大利人控制、也避开阿拉伯人要挟的通往东方新航路。可是,西人东来,冲破了中间商的盘剥与垄断,也冲击了中华帝国在东南亚及南海地区的朝贡体系。十九世纪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的东西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东方的朝贡体系濒临瓦解,欧洲人无以平衡进口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的巨额贸易逆差。为了遏制白银大量流出,欧洲人大规模开启了对华鸦片贸易。经济贸易不可避免地演变成政治和军事冲突。
近代西方文明以自己的冒险精神与科技、军事和经济方面的优势冲击全球,主导了19世纪以来以殖民地为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也主导着战后一直到今天的世界秩序。二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大量独立,引进西方的政治体制和国家秩序,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第一选择,甚至形成这一时期世界历史的一条主线,然而这些国家并未学到西方政治体制的精髓。他们虽然建立起民主制度,但是缺乏法治精神,腐败现象普遍存在,是殖民主义的残留影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本质上正是为了回应以西方为主导的不平等的世界秩序。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表示: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尼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都是我国领导人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增强国际合作、与相关国家共同发展、走向繁荣的努力。
最后,张国刚谈到了对中国未来政治走向的展望,他强调,实现程序正义的三大前提,是完整的法治体制、社会共识的形成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在本次讲座的问答环节,张国刚在回答同学们的提问时指出,“一带一路”的建立是一个长远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中美关系也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而是互补互助的。在回应中东伊斯兰问题时,张国刚认为,经济发展才是解决中东问题的最终方案。
本场讲座由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的大一学生赵曜主持,新雅书院项目主任、外文系曹莉教授做了总结发言。曹莉在发言中谈到,张国刚教授的演讲将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与世界格局和人类文明相结合,引导同学们做出跨越时间和地域的思考,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和眼界。她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和文明担当意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上的文化往来、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学会在对话世界中讲好中国故事,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影响世界。
《新雅讲座》自2014年9月书院成立以来已举行四期,是新雅书院的核心学术活动之一,旨在使新雅学生开阔视野、思考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现实问题。该系列讲座的主讲人大多为新雅书院导师和国内外著名学者。
供稿:新雅书院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常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