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岚:做时代的追梦人,砥砺前行
来源: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公众号
丁晓岚
丁晓岚,现负责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教务管理工作,主要负责招生、学籍等。曾获生命学院年度考核优秀奖、“2009年清华大学爱岗敬业优秀工作者”。2018年获评“清华大学教学管理优秀奖”。
2004年从生命学院调至医学院,开始了我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2007年又回到生命学院继续从事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至今已经14年。
回首这一路,研究生规模从数十人,到上百人,几百人,如今已上千人,生命学院成为全校博士生人数第一的院系。其间各种改革、试点,生命学院都是先锋军。2009年获批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PTN项目),2011年成立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CLS项目)。自2009年起,生命学院率先改革博士生招生方式,取消笔试,改为导师面试和专家组复试形式;首次在全国高校范围内以“夏令营”形式吸引优秀生源。2012年起正式采用“申请-审核制”招生政策,集体招生,轮转定导。招生从生命学院一家主办 →2011年与医学院合办 →2013年与生命中心、医学院三方合办→2017年与生命中心、医学院、药学院四方合办。轮转由生命学院内部轮转 →与生命中心两方轮转 →2014年开始三方轮转→2017年开始四方轮转。招生次数从每年两次→2015年起每年三次。生命学院都是作为主要牵头单位,我作为主力军负责夏令营的整体组织工作和轮转定导系统的全面实施。
不断增加的新项目、出台的新政策和持续增长的招生规模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难度,要想顺利高效地完成工作,只有细心、耐心是远远不够的,唯有不断地学习进取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一流大学对教学管理的要求。我在工作中喜欢钻研办公软件、数据库软件的各类功能和使用,争取高效完成任务,比如使用Word的信函功能一次完成百余份预录取通知书的打印,使用Excel的筛选和公式功能完成各类统计,熟练使用Foxpro的关键语句,既节省了时间,又保证不出差错。作为老人,我的英语基础比较差,但工作之余还是坚持英语的学习,做到能和国际生进行基本的沟通交流,将培养环节中必要的政策和方案翻译给国际生,与外国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坚持中英双语进行邮件交流。看到经过钻研后成功实现的功能,看着成堆的材料变得整洁有序,让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感受到了存在感,成就感。
做教学管理工作除了与材料打交道,更多的是与人的交流,一边要面对求学若渴的年轻学子,一边要服务于百忙的教授们,有责任做好他们之间的桥梁,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进来,为师生们排忧解难,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科研。作为招生服务窗口,我的态度和水平决定了学生对清华、对我们学院的印象,须要吃透招生政策,准确耐心地为学生们做好咨询,做好每个环节的管理工作,让学生感受到清华教务老师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在学生轮转过程中在把握政策的同时,尽可能保护导师和学生双方的权益,互通协调信息,让双向择导顺利完成。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转导、转硕、休学甚至退学的情况发生,只要学生找到我,我都会竭力了解情况缘由,讲清政策,疏导学生,给他们更多的信息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和研工组协同一起做好学生后续的工作,不管学生最终如何选择,我们从教学管理的角度,以人为本,劝导学生慎重选择,做好和导师的沟通,争取事情相对圆满的解决。多年和学生们相处,他们的活力朝气深深影响着我,让自己也保持一颗年轻、积极向上的心。
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仅凭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太多需要感谢的人。感谢张彤老师引我入门,刘爱华、郭顺平、安坤平老师的友情支持,我们四方张宏、夏永静、方丹宇、高静老师的通力合作,团结互助,让四方联合招生得以顺利开展。我的好搭档彭安祺老师,在我有困难时永远都是倾情相助,虽有分工,但让我有我们研究生从来都是一个整体的幸福感受。我的学生助理们,每到夏令营、招生季,需要他们的时候,都二话不说,热情地付出。我的两任领导对我的成长给予的指导和帮助,陈晔光老师给我思路,鼓励我起草撰写各类报告,让自己有信心从繁琐平凡的事务性工作中发掘亮点,总结精华。吴畏老师以他的严谨督促我,凡事理清逻辑,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严把环节关,避免疏漏。研究生院,特别是招办老师给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早年张园园老师给我们数据库软件的指导,王任模和陈铁军老师在招生全过程中忍受我们不停的变动和打扰。
时代在召唤引领着我们,让自己不敢懈怠,我辈仍需努力奋斗,紧追不舍,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