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献礼教师节

清华园里的代代血脉:一场跨越七十年的师生情

来源:“清华研读间”公众号 9-10


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
一棵树,代代相承,才有它的意义。
 
在清华,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并无怨无悔地将这份信念代代传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
四代清华人
承载着不同的时代使命
不变的是这份初心与信仰
 
四世同堂
代代花开
谨以此片
献给七十年来为祖国默默耕耘的清华教师们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风雨中的历练与成长

 第一代

解放以前,中国在化工领域是相当落后的,连火柴厂、肥皂厂都是外国人办。到今天,中国的化工领域走在了世界前沿。

1973年,金涌院士进入清华大学化工系工作,并于1979年领衔组建清华大学反应工程研究室。从那时起,他就在清华园里,种下了这棵代代相承、花开四代的大树。

作为一个老北京,金涌自幼失去父母,成长于日军蹂躏下的北平城。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他早在1949年10月就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前身)。1953年,成绩优异的他被国家委派赴苏联留学,从那时他就知道,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选择。

1959年回国后,金涌先是被分配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后由于中科大不再设立放射化学专业,金涌和同组教师,带着18位学生,到一家化工厂开门办学。当时厂里进口了一台大型流化床反应器,年久失修,厂里决定改造设备,但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金涌毫不畏难,每天带着师生查询国际最新学术研究进展、到北京化工研究院借用实验设备、在车间反复测试数据,最后“不但设备采用的先进技术运行正常,大部分技术指标还超过了原来苏联设备”。

文革结束后,金涌教授领衔创建了清华大学反应工程研究室,现已发展成为“绿色反应工程与工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与“清洁能源化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带领自己的团队,不仅在科研学术上获得多项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研究成果,更在生产中取得了突出的应用。

改革开放下的腾飞

 第二代

一辈子只做一两件事,要想办法做到极致。我要做的至少要是对全中国现在或未来有影响的事,我不管它有多难。

金涌教授求学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期,而魏飞教授则求学于改革开放的浪潮期。赶上时代的新机遇,他坚定地选择了纳米材料这一新的方向。2001年,在国际纪念碳纳米管被发现10周年的学术大会上,魏飞教授宣布已经可以成吨制备碳纳米管,解决了碳材料大批量生产的世界性难题时,整个会场为之轰动。

魏飞课题组对超长碳纳米管的研究工作虽然还处于偏基础状态,但是展示出了制造超强纤维的光明前景,为发展新型超强纤维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超强材料的大量制备奠定基础,未来有望在大飞机、大型运载火箭、超级建筑等多个领域大显身手。

除此之外,让苯胺技术再上台阶、为煤制芳烃打牢基础,也都是魏飞团队在做的事情。在金涌教授看来,魏飞团队的研究,通过相对丰富的煤为原料生产芳烃,既能解决芳烃原料短缺、价格居高不下的难题,又丰富了芳烃原料获取途径。魏飞团队还尝试以掺氮碳纳米管替代金属催化剂,以期探索乙炔氢氯化反应更绿色、更环保的工艺路径。

新千年的攻坚与突破

第三代

自己在国外的那两年多,感受到国内的发展非常迅速,对化工的需求非常旺盛,希望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变成社会需要的技术。

张强教授则赶上了新千年新清华,9年的求学时光,让他与清华之间产生了深深的联结。“在清华大学9年学习生涯中,我成长在一个老中青传承的工程科学团队里,老一辈科学家身上体现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我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也让我一直思考如何传承这种精神。”

归国回来的他,如今也在清华大学任教。虽然不到35岁,但张强已经是我国金属锂电池研究领域的佼佼者。“我们赶上了国家重视科技创新、支持前沿技术研究的好时代,要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服务国家需求。”张强说。

张强团队带领课题组在高安全高容量的复合锂金属负极上取得重要突破,令国际同行瞩目。“当前,国家对能源材料的需求很大,能在国家需要的领域做点事,我感到很幸福。”张强说。

化工系在石油炼制、煤转化、生物化工、高分子聚合等领域积淀深厚,而张强则结合化工系的传统优势,将目光定位于新能源领域,选择了下一代储能材料及系统作为研究方向,探索我国未来5—10年需要的新型工业技术原理和方法,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新时代的传承与花开

第四代

对科研的把控,要结合时代的需求,做国家和人类所需要的东西。

进入新世纪,金涌主动推举年富力强的魏飞教授出任实验室主任,自己则退出了流化床反应器研究的第一线。尽管如此,金涌的工作重心依旧还留在化工学科上,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母亲的心是儿女们感情的温度表”,祖国牵挂着这些求学的学子,他们也牵挂着祖国的发展。科研之外,金涌退休后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关注青少年科普教育,并联名43位两院院士联名发表了《振兴化学与化学工程教育,从中学生抓起》的倡议书;魏飞被评为清华大学良师益友",他深知教育传承的力量身体力行地负起自己的担当;而从这里走出的“学术新秀”张强博士留校任教后,其指导的学生也被评"学术新秀”。 

时至今日,金涌课题组里已经走出了6位特等奖学金获得者、5位清华大学"学术新秀”和4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像这样四代传承的课题组,在清华园中并不多见。

在摆满了各种证书和奖杯的陈列架前,被问及最让他骄傲的荣誉是哪一项时,金涌不假思索地说道:“看到我的学生都在自己的岗位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就是最让我骄傲的荣誉。”


五分钟的热气能使任何人登时成为英雄
真正的英雄却是无论受多么久
多么大的困苦
而仍旧毫无悔意或灰心的人
                                   —— 老舍《四世同堂》

 
这份滋养
是老一辈的清华人留给我们的力量
这份传承
让清华人坚守着对国家的赤诚和对社会的责任
代代花开


出品: 共青团清华大学研究生委员会
总策划: 赵璞
策划: 徐高峰 刘思捷
导演: 刘西洋
制片: 戴梦
统筹: 王松 仇宇
协调: 殷雪丹 麻燕青
推广: 黄钰婷 郭璇
音乐: 吕思清-我爱你中国
鸣谢: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特别感谢: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金涌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魏飞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张强
张强课题组:
陈筱薷 闫崇 陈维婧 张学强

编辑:李华山

审核:周襄楠 赵姝婧

2019年09月10日 14:57:2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