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清华本科新生的西北偏远乡村小长假调研小记

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新闻61班 吴 悠 


高中的时候,我连续几年利用假期到西北宁夏的残疾康复中心当志愿者,其间虽然也看到了一些西北农村的萧条和贫穷,但毕竟是在银川,“塞上江南”最繁华的地方,贫穷和艰辛带来的冲击远没有这次深入石嘴山深处某个村落所感来得猛烈。入学清华后,我在宁夏石嘴山偏远村落调研时,那些与现代都市巨大而又令人心酸的穷顿困苦,让我不得不提笔写下所见所闻,希望我们一起来找到其中的症结和答案。

第一面:荒芜与寂静

驱车行驶在宁夏最深广的腹地,满眼是褪了色的裸地,间或有散落零星野花。十月的石嘴山,阳光仍然炽烈,但是从贺兰山那一边吹过来的西风已然有肃杀的寒意,大风卷起飞沙,在空中咆哮。

宁夏腹地景观。

相比银川市里宽阔平坦的八车道马路,这边的小路显然是代代人们用双脚踏出来的,汽车压在上面,颠簸得满是沙土。

村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映入眼帘的。苍苍莽莽的土黄色,浩浩渺渺的天蓝色,零零星星的玫红色……所有的色彩忽然被一道长长的灰白色割裂,显出一种突兀的不真实感。

深居于中国西北的内陆,温暖的气流长期难以影响到这里,纵然有黄河流经和哺育,依旧难以弥补天生缺水的干燥气候。固而自古中原建立的王朝都把这里视为苦寒之地,哪怕也有“塞上江南”的美誉,那毕竟只是少数地方。

石嘴山的这个村坐落在一片荒地中,除了一条土路连着路两侧白色的砖墙之外,仿佛丝毫没有惊扰到方圆百里寂静的荒原。房子已经很久没修缮,风吹雨打下呈现出一种时间留下的惨淡灰白。灰白和土黄色单调乏味,一如这里的生活,贫困且是似乎毫无变数。

第二面:没有童年和学校的乡村女童

在这样单调的颜色中,所有的建筑似乎也是一致的。大部分的屋子是挂着厚重毛毯做门的,其中有一户的门帘有些许不同,上面有一点小小的花纹,细看就能发现,是彩笔画上去的,颜色虽然褪去不少却还是很艳,是乡村中常见彩笔的色彩。这时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突然掀起门帘跑了出来,直挺挺到路中央去捡一块小石头,我们的车子在她面前来了个急刹车。

我们本以为这会吓坏这个孩子,于是赶紧跑下车去。但事实上,小女孩只是抬起头看了我们一眼,又低下头去继续玩起石头。

当都市里甚或是发达地区村镇的同龄女孩们都在幼儿园里打闹着玩游戏的时候,陪伴这个西北乡村女童的却只有那块永远不会说话的小石头。

小女孩的状态其实是村中绝大多数人的状态,那么安静。对他们而言,可能一辈子的所有风景就是这一片天地了。我们从街头开到街尾,都是这样一户一户的人家,有几家在居住之余,辟出一块摆几张桌子,开小饭馆。

除了小饭馆,村里还有两家小商店,里面的货品乏善可陈,当然来买的人也就更少,连最普通的“小浣熊”干脆面的包装袋上,都蒙着细细的灰。开店的人家往往都是子承父业,只不过看店的大多是女孩儿,那种没到结婚年龄却不在上学的女孩儿。我一直在想:这几年全社会已经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携带进城子女,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给予了相当大的重视和解决;然而,对于像西北这些贫困乡村,父母没有外出的女童的义务教育,我们的基层教育部门是远远关注不够的。当然,这依然不是最本质的方法,当一家人一村人都保持着“女孩上学无用”的观念的时候,多好的政策也终究会遇到阻碍。

纵使一辈子被困于此地,至少在表面看来,她们很是平静,没什么怨言;然而一成不变的生活中,也没什么值得她们特别开心的东西。比起其他发达地区女孩们物质的丰富和多彩的成长人生来说,精神上的寂寞,眼界思维的闭塞,也许更是需要我们为之揪心的。

第三面:生存环境的艰辛与坚守

在这个奇特的长条形村落中,人是寂静的,然而村子却总有声音。只要有条件,村中人家总爱把电视昼夜开着,村里人说,走不出去但是电视节目能看到外面。

能走出去的都走出去了,留下来的或许固守土地(总要有人在荒漠中坚守让村落不被吞并),或许经济困难,千百种原因的综合,换来现实中一声叹息。

房子都很破旧,墙面上全是沙尘,一家人挤在一个只有床的房间里,孩子全部的玩具是一盒纸片。饭可以吃上,但也只是可以吃上而已,而且只有面条和干饼。水果和蔬菜有专门的商店,大红塑料招牌上用白色的油漆喷着“新鲜水果蔬菜”,门脸很小,每个周二和周五会有拖拉机从外面开个几小时,运一车果蔬进来。在这里,果蔬不像是生活必需品,更像是一种只有节日才会用上的享受品。

当地村民的房屋。

这里人自己是不种植水果和蔬菜的,缺水和强烈的风沙环境并不适宜大规模开垦。但人口不断增加让垦荒变得迫在眉睫。长条状灰白色建筑外是稀稀拉拉的粮食作物,再往外是因没钱也没人处置而只得堆砌的垃圾山,顺着垃圾山往外看,全是赤裸的、退化的土地。

在人们繁衍生息的过程中,生命数量的增加除了带来喜悦之外,也带来了生存的压力。原本有限的资源被更多人瓜分,在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没有获得长足进步的前提下,生活日趋窘迫。为了应对生存的压力,只好扩大开垦和种植面积,然而无序和盲目的开发破坏了此处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大自然很快就把恶果回馈给了人类,土地更加荒芜而风沙更加猖獗雨水更加稀少,天灾人祸越加频繁。

搬迁,聚集村落而小城镇化。实现国家全面小康的目标,对于这些西北风沙腹地的贫穷村落,国家的扶贫投入和改变村民们固守家园选择择栖而居的观念同样重要。在此之外,教育依然是重中之重。

让生活和灵魂都走出穷困:长久的命题

原来我们总以为,人走不出去,灵魂却能飞到远方,但事实上在这里,恶劣的环境带来的贫困和闭塞根深蒂固,信息也不那么容易传播。

在与风沙相争的千百次征程中,他们为这片茫茫荒漠留下的除了立沙为城的印记,也留下了穷苦于斯的困顿,还有给来访者的深思:中国广袤的西北农村,究竟如何解决根深蒂固的偏远村落贫穷?

中国人一直都有浓重的乡土情结,迁离故土,如果没有极强力的政策指引和思想工作,说服一些人集体离开他们代代生活的土地无疑是残忍且难以达到的。但是,当地理条件过于恶劣而人们又不愿意离开,那么留下的人的生存条件只能因为自己不恰当的开垦变得更加恶劣,生活条件再下降,更是亘古的悲剧。

除了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也阻碍着人们走出去的步伐。最近的公路离这里有半天的车程,但面对买不起车的村民,“要想富先修路”依然值得考虑。同时,搬迁所需要的经济基础要谁来负担呢?不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到了迫切需要用一次短痛换来长足发展的果敢决断时候了。

清华新闻网11月3日电

编辑:襄桦 徐静

2016年11月03日 15:22:4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