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煤炭从“黑”变“绿”,为世界提供清洁能源
清华学子走进神华神东矿区
清华新闻网11月9日电 (学生通讯员 张晏慧 张楚)地下250多米处,150个高7米的巨型液压支架一字排开,24小时运转的大型采煤机紧贴煤层向前挺进,直径3.5米的滚筒飞速旋转,伴随着轰隆隆的响声,大块黝黑的煤石被切割下来,经由传输带直接送进全封闭储煤罐,而这仅仅只是它们走向全国和世界的起点。
11月2日至6日,“清华学子进央企”系列实践活动再次启程,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的5名学生来到晋蒙陕交界处的神华集团神东矿区,深入世界最大的井工矿大柳塔煤矿,体验矿工生活,与采煤一线的硕士博士矿工们一起劳动,并参观了神华集团煤制油基地及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林和常绿林等。
来到地下250多米处的煤炭综采工作面。张楚 摄
采煤不见煤,煤炭清洁利用破解能源困局
中国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的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成为缓解我国能源困局以及能源结构调整实现“软着陆”的必然选择。
神华神东矿区的千万吨矿井群开创了中国和世界煤炭工业的新纪元。清华学生参观了由绿色矿山、环保电厂、绿色物流链、现代煤化工厂组成的完备体系,见证了煤炭由“黑”变“绿”、由“黑”转“白”的全过程。数小时的井下生活体验后,学生和矿工们共进了一顿难忘的井下午餐,彻底颠覆了对煤炭工人恶劣工作环境传统、刻板的印象。
神华集团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是世界上唯一的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示范项目,已累计生产油品500余万吨。油品对降低大气污染具有显著作用,并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的航天、军用等领域,研究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看到黑色的煤粉经过一道道程序变成清澈的油品,年轻学子们对国企的科技创新水平发出阵阵惊叹。
神华集团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项目介绍。 张楚 摄
煤海放欢歌,昔日边塞小城今成安居乐土
1982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报道,向世界宣告发现了一个大煤田——陕北侏罗纪煤田,这片分布于陕西神木、府谷地区和内蒙古东胜地区的乌金之地,历经神华集团三十多年的建设,从一个边塞荒凉小城成为全世界唯一年产两亿吨的新煤都,成为群绿环绕安居乐业的繁荣之地。
水是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但在我国西北地区却极度缺水。神华集团通过建设煤矿地下水库,重复利用原本外排蒸发损失的矿井水,煤直接液化示范项目也实现了污水近零排放和新鲜水耗不断下降。针对企业所在地脆弱的生态环境,神华集团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每生产一吨煤炭就提取一定资金用于绿化复垦和生态建设。如今,这片曾经的半荒漠地带已成为一片绿洲,周围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得到治理,植被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
与煤矿工人共进午餐。张楚 摄
调研中,让清华学子们印象最深刻的是神华员工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强烈的幸福感和实业报国、扎根一线的奉献精神。学生们还和最年轻生产矿长胡江、博士矿工王连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中国能源绝对不能受制于人,中国煤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神华神东作为当今世界煤炭行业的领先企业,让清华学子看到了国企敢为天下先的闯劲,更意识到自身肩膀上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沉甸甸的责任。
远眺神东矿区,群绿环绕。
“清华学子进央企”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据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介绍,该活动旨在让学生“走进央企、了解央企”,感受一线工人、工程师的生产生活,从中看到国企的创新、责任与活力,看到中国发展的速度与能力,更加自觉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成立于1995年10月的神华集团公司,是一家以煤炭为基础,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与煤化工为一体,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特大型煤基能源企业,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供应商,全球最大的煤制油化工产品生产商。
供稿:新闻学院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