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人文清华讲坛

李稻葵: 中国经济——新时代 新思维


清华新闻网11月6日电 (通讯员 肖肖)11月2日晚,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李稻葵用一张珍藏了37年的“经1980班合照”开始了他在“人文清华讲坛”的主题演讲“中国经济:新时代 新思维”。回望青葱岁月,展望更美好的新时代。

 

人文清华讲坛现场。

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李稻葵教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国经济新时代的特点和面临的诸多挑战以及用怎样的新思维来迎接这一崭新的时代。“我们的使命是推动中国的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理论的创新,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清华的使命。”在李稻葵教授看来,面对国际社会唱衰中国经济的舆论,我们的对策是,不仅要讲好中国的故事,更要研究出中国自己的理论。

中国经济新时代的三大特点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的第一大特点是超大规模的实体经济。2001年时美国的实体经济是中国的3.7倍,而现在中国实体经济的规模是美国的1.3倍,比美国多30%。

另外,中国也拥有超大规模的国民储蓄。李稻葵教授引用了他带领的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研究团队在过去13年所做的一个研究——对宋、明、清等朝代的GDP数据以及经济规模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发现从北宋到明朝、再到清朝,增长速度每年也就是0.3%左右。“当时储蓄好的年份增长3%,经常是储蓄负增长,为什么?打仗了,来了灾年了,得把耕牛杀掉,为了保命,那叫负储蓄,所以今天中国经济储蓄非常多。储蓄非常重要,它是经济增长之源。”

李稻葵教授认为,中国经济规模超大的实体经济以及超高的储蓄,而且储蓄过剩,这些特点都特别值得关注,也是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之后的很大挑战。

新时代的第二个特点,是要素相对成本的大逆转。“劳动力现在少了,资本现在上去了,这就是中国经济新时代的一个重大特点,我们已经不是一个资本和资金短缺的国家了,相反我们是资金和资本相对充足的国家,这是一个新时代的特点。”

李稻葵教授阐释中国经济新时代的特点。

新时代中国经济的第三个特点是国民需求的高端化和多元化,按照测算,中国的消费已经占到了GDP的47%。李稻葵教授认为,要争取把产业不断升级的需求留在国内,作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

中国经济的新愿景:2035与205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描绘出了非常值得期待的蓝图,李稻葵教授用经济学的数据给现场观众做出了形象的“翻译”:“2020年中国人均收入能够达到1万美元,非常接近世界银行所定义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中国人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没有拖全球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后腿了。”

从另外一个维度来看,2020年绝对不止是收入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全面消灭贫困,从过去非常贫瘠的生活条件很恶劣的农村,要转向现代化的比较富裕的新农村。

李稻葵教授也用经济学的语言描绘了另两个时间节点——到2035年:中国将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进入中大型国家30强,人均GDP达到美国的50%,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西班牙。到2050年,中国将进入中大型国家20强,人均GDP将占到美国的70%,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法国。

中国经济的新思维:需要应对六大挑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对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够实现的,哪些地方需要艰苦付出?要迎接的挑战是什么?又需要什么样的新思维呢?李稻葵教授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他的新思路。“一定要严防系统性的、区域性的金融风险,2017年7月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一个关键词就是‘稳定’,不能发生风险,这是底线,坚决不能发生。”

在李稻葵看来,中国目前的主要金融风险是流动性太大,大量的金融资产是以流动性很强的存款跟现金的形式存在,折算成美元23万亿美元,而央行手里只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只要有1/6的人不相信中国的金融体系,准备要出国,我们的金融就会出现问题。因此,李稻葵认为,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中国资金跨境的流动都需要加强管理。

其次,也要解决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第三,要提高劳动力素质。未来还有一个竞争,是人跟机器的竞争,为避免出现科技陷阱,一定要提升劳动力的教育,提升人跟人之间的服务能力。

第四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则是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为了应对老龄化这个重大挑战,一定要有制度创新,社会跟家庭、道德跟法律、市场跟行政多管齐下。”

第五,在新型开放发展战略上,不能仅仅把储蓄配置在美国的资产上,不能像当年日本一样匆匆忙忙一窝蜂地出国购置资产,那样一定会吃亏的。“走出去应该,但是一定要谨慎,一定不能办傻事,一定不能钱多、人傻,不能被世界人笑话。”

李稻葵教授做客人文清华论坛现场。

最后,李稻葵教授强调不仅要讲中国的经济故事,还要有中国的理论,“理论上不去,理论讲不圆满、讲不完善,你在国际上、在政策发展问题上永远吃亏。”“我们的初衷是办好中国的教育、我们的初衷也是引进和发扬光大中国的现代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包括人文学科,我们的使命也是推动中国的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理论的创新,这是我们的初心,这是我们清华的使命!”

本次演讲,现场观众反响热烈,众多媒体进行了报道。活动通过腾讯网、搜狐教育、千帆直播、凤凰网、中国教育报官方APP中教之声及“人文清华”官方微博在线进行了同步直播。此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经济日报、北京电视台、澎湃新闻的记者也到现场进行了报道。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发起的大型思想传播活动,推动建设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清华新百年。讲坛定期邀请优秀人文学者,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

讲坛于2016年1月10日在新清华学堂正式开启以来,已举办11场演讲,此前文学家格非、国学家陈来、社会学家李强、伦理学家万俊人、历史学家彭林、思想史家汪晖、国际关系专家阎学通、国家高端智库国情专家胡鞍钢、心理学家彭凯平等知名清华人文学者,和74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获奖作家清华校友郝景芳都曾来到讲坛分享灼见,与听众交流。

编辑:华山

2017年11月06日 08:51:4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