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雏做客新人文讲座 赏析《牡丹亭》的艺术价值
清华新闻网1月3日电 (学生通讯员 马延辉)2017年12月28日下午在六教,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吴凤雏研究员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以“永远的牡丹亭”为题,带领现场的四百余位清华师生赏析《牡丹亭》的艺术价值,剖析其成为传世经典的深层原因。
讲座现场。
汤显祖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青年时代的汤显祖才名甚高,但因为生性耿直,得罪权贵,最终弃官回乡,将一生才学注入到戏剧创作当中。“临川四梦”指代汤显祖的四部戏剧《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因每一部戏剧皆以“梦”为线贯穿全剧,而尤以《牡丹亭》成就最高。
吴凤雏为大家具体赏析《牡丹亭》的艺术价值。他重点谈论了第一个问题:《牡丹亭》是一部怎样的传奇戏剧?妙在何处?吴凤雏认为,以梦入戏是汤显祖戏剧一大特色,而这种以梦为基,联通生死的浪漫整体构思,扩宽了我国古典戏剧表现领域。
吴凤雏先生讲解《牡丹亭》。
另外,《牡丹亭》整部戏尚有主旨之妙、人物之妙、刻画之妙、语言之妙等。主旨之妙,在于《牡丹亭》具有的社会意义,集中体现了明朝中晚期的社会思想趋向。人物之妙,主要体现在作者刻画了杜丽娘这个典型晚明社会中的典型人物,而其他人物的形象塑造得同样鲜明。刻画之妙,主要体现在卓越的心理描写。语言之妙,正如王骥德评价所说的,“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其中很多唱白成为佳句被广为传颂。
吴凤雏还引导同学们如何读懂一部经典。他表示,首先要理解原著与所依据的话本之间的关系,理解汤显祖在哪方面作了艺术加工。其次,要理解是原著与改本的关系。《牡丹亭》问世以来流传各种版本,有增有删,理解《牡丹亭》,就要多看不同的戏剧版本。
最后,吴凤雏讲解了《牡丹亭》成为经典的历史过程。《牡丹亭》问世与昆曲历史发展时间相近,昆曲的发展对《牡丹亭》传播功不可没。当代戏剧表演家的演绎也推动了其经典化的过程。
现场同学踊跃提问,和吴凤雏先生积极互动。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就《牡丹亭》之“牡丹”之花与“亭”之建筑意象,柳杜之柳宗元、杜甫之家族郡望之内涵,圩河高腔的艺术特色等问题与吴凤雏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第二十一讲,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历史系副教授程钢主持并点评。
人物简介:
吴凤雏,江西抚州临川人,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汤显祖学刊》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东华理工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抚州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曾任江西抚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汤显祖研究专家,著有《汤显祖传》《牡丹亭·评注》《宋人笔记概论》《汤显祖临川四梦传奇故事集》(合著)和《耕续韵吟》等;主编出版《临川四梦·评注》和《江西四十年·抚州地区卷》等。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