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清华日记”| 2018清华大学“感知中国·清华印象”暑期项目收官
来源:“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实践向来是学习路上相辅相成的好伙伴。
两周时间,参加2018“感知中国·清华印象”暑期项目的300余名国际学生参加丰富课程、体验精彩纷呈的实践活动。11个小组的同学们在短期内迅速把握所选主题的基本概况,并结合课堂内容展开进一步思考,形成更加全面客观的看法,加深了心目中的中国印象。
日前,本期暑期项目完美收官,我们带你走进他们感知中国的“清华日记”,看看他们感知到什么,收获了多少。
多面北京
7月18-20日、23-25日,“感知中国·清华印象”暑期项目国际学生们开展多次实践活动。他们通过学术指导的引导、参访单位翔实的展示,了解最真实生动的中国。
跟随导师的讲解一路学习,他们徜徉于历史长廊。创意城市组在学术指导付志勇副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贯通大栅栏和琉璃厂东街的微胡同——漫步其中,是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令同学们流连忘返。
历史组则在学术指导程钢副教授对雍和宫各处建筑、牌匾以及寺庙中的佛像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很快得其要领,迅速领悟藏传佛教文化的精髓。
在学术指导宫鹏教授的带领下,地理组的同学游览了明代十三陵中的定陵。观其形、探其源,了解定陵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在十三陵水库后山一览雨霁天晴后的水光山色,宫鹏教授还为大家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帝王与陵墓文化。
建筑组也在北海公园、钟鼓楼和恭王府漫步山水楼台,听学术指导刘亦师老师细细讲述这些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表征。
跟随兴趣指向,他们探访中国前沿产业,与创业者、创新者充分交流。“清华经管创业者加速器”(Tsinghua SEM X-elerator)是创新创业组此行的重点,中心负责人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心为创业者提供的服务和资源,尤其是为国际创业者提供的支持。Ms.Young是一位来自菲律宾的创业者,她以外国人的视角向同学介绍了自己在中国的创业经历、面临的挑战和成功的秘诀。两位负责人的介绍让同学们体会到中国对创新创业的重视,以及中外创业者展开合作的必要性和正向作用。
在位于河北怀来的风力发电厂,环境组成员对环保技术均十分熟悉且兴趣盎然,与负责人就风力发电的创新方式与计价合理性等专业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在线教育组的参访目的地之一则是学堂在线——中国最大的在线教育平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介绍火灾操作和航空发动机的构造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清华同方正在开发中的高精度数据库、软件园和中关村前沿创新中心对初创企业的行业引导和政策支持让产业前沿组对中国的双创战略有了更深的理解。
明确实践调研方向,透过直观感受,同学们在短期内快速把握了研究侧重点。女性组成员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了解到在近代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中女性的重要作用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妇女解放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中华女子学院就女院生源构成、办学方式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儿童组就回收系统、儿童友好型网络、校园霸凌、儿童教育四个方向进行了参访与探索,并将成果浓缩于小组最后的汇报中。
城镇化组对回龙观和红砖博物馆进行了实地探访,两地均是近些年才由村庄变为城市,生动地呈现了北京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同学们能够体会到近几十年来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变化,从而对北京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当然,大家也有共同的目的地。7月19日,“感知中国·清华印象”项目11个小组一起来到通州。在通州社区青年汇社工志愿者的带领下,他们在副中心规划馆了解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大运河森林公园感受通州独有的自然风貌,在潞河中学领略百年潞河雄厚的文化底蕴,在三教庙感受博大包容的中国宗教文化……作为北京的副中心,通州文化氛围浓厚、自然景观独特,且处于开发建设中,其多样化和丰富性可供各个小组从多维度展开研究探访。
“我迫不及待的想和我大学的老师同学们分享我此行的经历。”来自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丹尼尔(Daniel Odud)说道。
品味传统
7月24日晚,“感知中国·清华印象”项目的同学们在清华大学蒙民伟楼进行了中华文化课的体验,近距离地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美。
在书法教室,来自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师李哲带领着同学们初步了解了中国书法的特点和历史,领略了“笔走龙蛇、龙飞凤舞”的独特魅力。
剪纸教室里,继教处教师嵇扬带领同学们从最基础的“喜”字开始练习,在红纸上描画和剪裁,并教授了难度较大的团花图案的剪纸方法。
楼下的京剧文化体验区也很是热闹。艺术教育中心教师胡馨元、周梦梅先为大家讲解了京剧的各种扮相、伴奏和腔调,现场为同学们展示了青衣、老生和猴脸脸谱的化妆过程,并带领着大家一起练习着基本的京剧动作和唱腔。
在清华大学国际交流活动中心,7月25日晚,80余名“感知中国·清华印象”项目的国际学生还参加了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项目说明会。清华国际研究生招生、苏世民学者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分类及申请方式......详实的分享过后,同学们纷纷就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与老师们进行交流。大家表示这次说明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使得他们对清华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期待未来能够在清华学习。
完美收官
7月27日下午,清华大学“感知中国·清华印象”国际暑期项目结业汇报在大礼堂举行。11个小组依次汇报两周的学习成果。
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建筑组从布局、结构、景观、色彩、屋顶、屋脊兽六个角度总结了中国建筑的特点;地理组借用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提出的人口密度对比线来分析中国的地理风貌;历史组从哲学角度解读中国历史;创意城市组表示艺术是城市的灵魂,认为创意区过于集中、艺术未能融入市民生活是北京的主要病灶;环境组关注中国的风能开发利用率,同学们相信,通过多能互补、多系统协同、健全基础设施等方式将是可持续地发展风电、充分发挥其效益的关键;产业前沿组聚焦中国创业公司的融资手段;创新创业组结合自身旅京经历,开发出一款服务国际游客的应用程序——CHINEASY;在线教育组认为技术进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儿童组分为四个小分队,分别聚焦垃圾分类、教学方法、儿童互联网安全、校园霸凌安全,其中就有以说唱的方式介绍PeFTY教学法的小分队;城镇化组在对中国城市化事业取得显著成果表示赞叹的同时,也对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传统建筑损坏、农村发展滞后等问题提出担忧;女性组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性别平等的关联,以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对当代女性发展的推动作用。
清华大学国际学生学者中心执行主任张亦萌,以及历史组导师程钢、创意城市组导师付志勇、地理组导师宫鹏、创新创业组导师李纪珍、城镇化组导师梁思思、环境组导师鲁玺、女性组导师肖巍、在线教育组导师钟周等出席汇报活动。
当天,“感知中国·清华印象”各组学生的学术成果也以海报形式在大礼堂前进行了集中展示(Expo)。精心制作的海报包含各组对各自方向学习内容深刻的认知和体会,引得众人纷纷驻足观看。
墨尔本大学的艾德丽安(Adrienne Bray)说,清华大学感知中国暑期项目帮助自己开拓了视野,为实现自己在中国的未来、机会和梦想打开了大门。来清华大学之前,她学会的第一个成语就是“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要每天学习新知识、认识新朋友、获取新经验。她认为,清华大学“感知中国·清华印象”暑期项目提供了一个“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的环境,帮助更多优秀学生建立联系,更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潜力。艾德丽安说:”我很感谢这次机会,并且希望再次回来!”
“感知中国·清华印象”国际暑期项目是继2016年启动后第三次举办,今年吸引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法国巴黎政治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理工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等61个国家和地区的126所大学的318名学生参加,旨在让世界各国未来具有领导力的青年学生齐聚清华、了解中国,发挥高校在民心相通、民间外交中的载体作用。
文 | 王洋、刘波阳
图 | 肖彪、许刚
编辑 | 粽
编辑: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