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师生到访尼泊尔,探寻中尼人文合作新亮点
清华新闻网9月7日电(学生记者 万宁宁 摄影 张进宝)8月27日至9月5日,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钰教授的带领下,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走进尼泊尔,通过拜访尼泊尔政要、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走访在尼中资企业、孔子学院、尼泊尔文化古迹等,了解尼泊尔的人文特征,共同探寻中尼人文交流合作新亮点。
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份会见尼泊尔总理卡·普·夏尔马·奥利(Khadga Prasad Oli)时提出的“双方要加强文化交流,打造中尼人文合作新亮点,筑牢中尼友好民意基础”的重要精神,清华师生在此次尼泊尔课程中,紧紧围绕中尼两国的友谊传统、青年交流、文化合作等话题展开了交流与探讨。
清华师生与马哈拉议长合影
尼泊尔副总统南德·巴哈杜尔·普恩(Nanda Bahadur Pun)在会见清华师生时,对清华大学招收尼泊尔学生表示了感谢,并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尼泊尔青年到中国求学深造。尼泊尔众议院议长希纳·巴哈杜尔·马哈拉(Krishna Bahadur Mahara)表示,他即将访问中国,非常高兴能够在尼泊尔接待来自清华大学的师生,他动情地说:“China is my best friend and I like China。”马哈拉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人尤其青年学生到尼泊尔学习交流,深入了解尼泊尔的自然与人文,加深民众之间的互相理解,促进中尼人文交流。
通过调研,同学们认识到,作为“一带一路”南亚沿线国家,尼泊尔境内水电资源蕴藏量极为丰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上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葛洲坝集团尼泊尔电力投资有限公司等中资企业大力开拓尼泊尔水电资源,有效地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以前,停电是尼泊尔的常事,在电力紧缺的时候往往每天停电18个小时。随着各大水电站项目投入使用,这种情况已大大改善。但是,法律风险、资金不稳定、人才短缺、企业形象等问题依然是在尼中资企业面临的挑战。
此行遇到的尼泊尔青年给支队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沈沁怡表示:“他们热情、友善、开朗、活泼,不仅熟知尼泊尔的历史文化,还对中国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青年交流一直以来都是中尼人文交流的基础。”
清华师生与于红大使进行交流
中国驻尼泊尔大使于红对此次课程的意义进行了肯定:“清华师生到尼泊尔进行交流实践是非常难得的、有价值的,尼泊尔是中国的接壤邻国,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于红表示,中国连续三年都是在尼泊尔投资最多的国家,但是文化交流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中尼的人文合作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张进宝感慨说:“文化的互融互通是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最有效途径,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做‘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推动者和参与者。”
清华师生在蓝毗尼向尼泊尔青年了解当地历史文化
尼泊尔驻中国大使利拉·马尼·鲍德尔(Leela Mani Paudyal)为此行清华师生讲述了尼泊尔的历史文化特征和中尼两国的文化共通性,热切期望两国青年多多交流特别是了解对方文化。
此行中,清华师生共走访蓝毗尼、博卡拉、加德满都三个城市,调研了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尼泊尔国家电影公司以及中新社尼泊尔分社等组织机构,进一步认识到“打造中尼人文合作新亮点”正逢其时,特别是清华学生在此进程中可以大有作为。
实践中,清华师生还实地走访了摩耶夫人庙、阿育王石柱、迦毗罗卫国王城等尼泊尔文化遗迹,共同回顾了2500多年前佛教诞生的文化历史。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万宁宁说:“历史和文化是了解一个国家的窗口,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塑造了尼泊尔的国民性情和社会生态。提升全球胜任力就要用多元视角深入体验、了解、研究不同国家的多样历史文化,为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
清华师生走访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
带队教师胡钰教授在课程总结中谈到:“尼泊尔的历史、文化、自然、人民极具感染力,此行接触到的一些尼泊尔青年的国际视野与中国情结,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积极而有效地推动两国人文交流,是中国青年全球胜任力的重要体现。”
供稿:新闻学院 编辑:赵姝婧 审核: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