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国大地 了解国情民情
2018年清华大学“江村学者”学生社会实践纪实
通讯员 赵泰森 何标
为引导学生增进对中国基层社会的认知,培养社会调研能力,进一步推进长期型、学术性、调研类社会实践发展,清华大学团委设立“江村学者”训练营与“江村学者”计划,为有调研志趣的学生提供阶梯性培养和资源累进支持。2018年暑期,“江村学者”项目共有14支支队、60余名学生分赴祖国各地,围绕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民族文化等主题开展了扎实深入的社会调研。
调研精准扶贫 认知社情民意
贵州省遵义市的湄潭县、务川县和道真县,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区中的重点贫困县,为何能够在过去四年中取得大量贫困户脱贫的突出成绩?带着这样的疑问,“江村学者”计划二期学员、工物系2016级本科生韩依轮带领另外三名同学一道走进武陵山区,实地走访调研这三个县的精准脱贫举措。调研期间,他们不仅与扶贫办等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特色产业致富带头人座谈交流,而且前往包括鱼合村、核桃坝村、后坝村、新田坝村在内的多个村子与村民深度访谈。韩依轮在调研结束后,感叹道:“在调研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奋斗在一线的扶贫干部。他们每天在基层奔波,了解每一户居民的真实情况,帮扶到点、落实到人。他们没有高额的工资和奖金,没有舒适的工作环境,但是有一颗时刻牵挂着基层百姓衣食冷暖的心。精准扶贫、全面小康,他们是最伟大、最默默无闻的功臣。”
赴武陵山区调研精准脱贫支队成员于湄潭县核桃坝村入户访谈 李晓宇 摄
“江村学者”训练营云南玉龙支队对以高原山地为主、少数民族聚居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精准脱贫表现出了很大的调研兴趣。该支队以“精准脱贫政策由县到村的传递与权变路径”为调研主题,先后走访玉龙县扶贫办、玉龙县农业局、九河白族乡、龙蟠乡及下辖村落,不仅看到县政府对精准脱贫所做的因地制宜规划设计,而且看到基层社会迸发出的争先恐后脱贫致富的拼劲闯劲。在此基础上,该支队根据“县-乡-村-村小组”的政策执行架构,深入探讨党政机关、企业组织、村支两委、村民团体等主体对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情况。之前对精准扶贫了解甚少的建筑学院2016级本科生王少钒对此次实践体会颇深,说到:“我们在普米族村落遇到的村主任及其所负责的山葵农业合作社最令我印象深刻。作为村主任,他不仅事无巨细地帮助贫困户脱贫,而且积极主动谋划以避免产业亏损使得之前的贫困户返贫。”
云南玉龙支队成员与金普村村支书访谈结束后合影 王少钒 摄
聚焦产业发展 体会人才先行
位于江苏省东南部的昆山市,自从改革开放至今,取得引人瞩目的经济成就,2017年度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名列榜首。这一切的成绩离不开昆山一直以来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由此出发,“江村学者”训练营江苏昆山支队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昆山人才发展之路”的主题开展专题调研。实践期间,该支队首先走访了包括文化传媒、电子制造、服装制造行业在内的8家民生企业,以及8家昆山四大先导产业中的代表企业,包括光电、智能制造、半导体、小核酸及生物医药四大领域。之后,他们又与昆山政府的人社局、人才办、科技局等人才相关部门开展座谈交流。实践结束之后,该支队深刻认识到人才对于昆山发展的重要性,而自身的区位优势、完整的产业链、政策的大力支持、行业协会的助力等都是吸引人才来到昆山、留在昆山的优势条件,令人感到敬畏的是,昆山正在积极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招才引智,以迎接下一波的快速发展。
江苏昆山支队成员参观华天科技(昆山)电子有限公司展厅 胡诗若 摄
遵义,是一个集革命红色老区与历史文化名城于一身的城市,相比于东部发达地区,仍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行列,但是在不断探索以结合自身条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江村学者”训练营贵州遵义支队结合贵州省大力推进大数据战略的实际情况,选择赴遵义探究当地大数据应用服务现状。该支队以位于汇川区高坪工业园区的大数据应用创新示范中心为重要调研对象,走访调研包括智慧门禁系统、智慧旅游、农民工工资监管、客运实时监管等在内的大数据平台,与微软云暨移动应用孵化平台运营总监访谈交流,发现遵义近几年在大数据方面的发展较快,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需要进一步吸引相关专业人才,充分挖掘大数据产业,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贵州遵义支队成员参观汇川区大数据平台 冉谋 摄
关注民族文化 助力传承创新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一种民族语言对传承发扬这一民族的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一直以来,“江村学者”计划一期学员、人文学院2012级本科生王浩宇对少数民族语言充满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今年暑假,他组织两个支队分赴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开展锡伯族、普米族语言的研究保护工作。调研期间,新疆支队首先参观锡伯博物馆,之后赴相关学校旁听锡伯语文课程,并与授课老师访谈交流。为了取得更好的实践成果,该支队还赴瑟公锡满文化传播中心、清代边防哨所遗址、锡伯语婚礼主持现场等地获取更多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假期的收集整理,他们不仅翻译并整理了满语教材和普米语经书,而且将制作一部锡伯语纪录片。值得一提的是,王浩宇在今年9月受邀参加捷克布拉格第二届国际锡伯语言文化会议。针对自己在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方面做的工作,王浩宇谈到:“非常开心我可以‘冲’在保护传承濒危语言的前线,也很欣喜自己在做了几年之后取得初步成效。今后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新疆支队成员听访谈对象讲解锡伯语言教育情况 龚靖峰 摄
而“江村学者”计划一期学员、建筑学院2013级本科生石艺苑则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步行桥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从2017年至今,她已实地调研9次,走访了湘桂黔地区102座传统步行桥。为了展现出不同的地貌对步行桥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随之带来的不同地方文化,她在此次暑假调研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两条地貌迥异的流域——阳朔遇龙河流域和龙胜平等河流域——上的村落和桥梁进行对比研究,并制作了17米长、2米宽的研究模型供校内师生参观。在谈到自己的实践初衷时,石艺苑说到:“遗产保护是一项迫切需要更专业、更科学的团队来进行的工作,同时也需要对大众开展相应的普及性教育。看到很多传统的步行桥因为缺乏重视而没能得到保护,我感到十分痛心,因为它们往往比现代通行空间更具有人居环境意义。”
“桥于土地”普及展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新馆开幕现场 张雅兰 摄
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这是“江村学者”项目的初心。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把对中国基层社会的深刻认知逐渐转化成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努力提高社会调研能力,产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清华新闻网10月16日电)
供稿:校团委 编辑:赵姝婧 审核: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