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大师——纪念黄自逝世80周年”系列活动在清华大学举行
清华新闻网10月30日电 10月25日下午,由清华大学校史馆、艺术教育中心与上海音乐学院校史馆、数字媒体艺术学院联合举行的“致敬大师——纪念黄自逝世80周年”专题展览、黄自音乐作品演奏会等系列活动在校史馆、蒙民伟音乐厅举行。
开幕式现场 殷昊 摄
在专题展览开幕式上,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向波涛,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刘英,黄自先生长子、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黄德音教授先后致辞。
向波涛在致辞中表示,清华大学素有重视艺术教育的传统,黄自先生在清华浓厚的艺术氛围熏陶下,确立了以音乐事业为终身职志。同时,清华园中爱国的氛围以及“五四运动”的洗礼,铸就了黄自先生的爱国民主情怀。黄自先生在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理论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贺绿汀等一批杰出音乐家,创作了《抗敌歌》《旗正飘飘》等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发出了抗日救亡的时代强音。
向波涛致辞 殷昊 摄
向波涛说,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健全人格和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校际合作,充分发掘大学校史这座丰富的宝藏,通过对优秀校友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人生历程和时代精神的全面展现,传承弘扬清华精神。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刘英致辞 殷昊 摄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刘英在致辞中说,黄自先生早年求学于清华,留学归国后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培养了以贺绿汀、江定仙、陈田鹤、刘雪庵“四大弟子”为代表的大批优秀杰出人才,在音乐创作、思维观念、题材内容、体裁形式和艺术风格上,准确地把握了中国高等专业音乐创作发展的脉搏。此次上海音乐学院与清华大学紧密合作,围绕纪念黄自先生逝世80周年联合举办纪念展览、座谈会和音乐会,既是向这位为我国近代音乐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致敬,学习他的爱国主义和无私奉献的博大精神,也是对清华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史文化、中国音乐文化宣传所作的一次全新尝试,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双方合作。
黄德音先生致辞
黄德音先生在致辞中感谢清华大学与上海音乐学院举行系列活动纪念黄自先生80周年。他表示,在父亲短暂一生中,清华求学和国立音专任教是他人生中两个重要阶段。为此,黄德音先生特意将黄自先生在清华学校学习和声学所用教材的复印件分别赠予清华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表达个人的感谢和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上海音乐学院师生代表,北京大学校史馆、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史馆的负责人,以及清华大学有关院系、部处和学生紫苑学会的师生参加开幕式。
演员倾情演绎黄自先生的经典声乐作品 殷昊 摄
当天下午,黄自音乐作品演奏会在蒙民伟音乐厅举行。音乐会由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主持。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院办主任史寅致辞。演奏会上,艺术教育中心教师和学生艺术团合唱队与上海音乐学院“海尚音苑”志愿者社团合作,一起演绎黄自先生的经典声乐作品,如《春思曲》《玫瑰三愿》《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西风的话》等。上海音乐学院校史馆肖阳副研究员为观众现场导赏。
演出结束后演职人员和嘉宾合影留念 殷昊 摄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胡东成等400余名师生和社会人士参加了音乐会。
人物介绍:
黄自,字今吾,小字四由,1904年3月23日出生于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黄自髫龄时期接受家庭教育,生性颖悟,显示出对音乐的兴趣和才能。1916年黄自考入清华学校,系统接触到西方音乐的经典作品;在童子军管弦乐队吹单簧管并在合唱队中唱男高音声部;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演出,为后来专业音乐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坚定了以音乐事业为终身职志。同时,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铸就了黄自的爱国民主情怀。
1924年,黄自从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欧伯林学院、耶鲁大学学习作曲。1930年黄自到我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并兼任教务主任。黄自肩负繁重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为音专发展和人才培养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同时努力从事创作和理论研究,为中国音乐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8年,黄自在上海因病去世。
黄自是誉满中国乐坛、富有爱国民主情怀的教育家、作曲家、理论家。他是最早到西方专攻理论作曲并获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学所受的系统训练加上个人天赋与后天努力,使他成为近代中国首屈一指的作曲家;在国立音专,他培养出贺绿汀、江定仙、陈田鹤、刘雪庵等一批杰出音乐家而被后人尊为“一代宗师”;他是中国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序曲《怀旧》不仅充满对故人的深情怀念,也发出了中国交响音乐的初试啼声;他将“清唱剧”首次带到中国,显示了他对民族化旋律、和声语言的探索;他的艺术歌曲作品细腻真挚、立意高远、意韵深长;他以满腔热血和深厚功力,创作了《抗敌歌》《旗正飘飘》等抗战歌曲,发出了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抗日救亡时代最强音。
黄自短暂的一生中,在教学、创作、著述等方面却深深地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先行者的历史足迹。
供稿:校史馆 编辑:华山 审核: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