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渝西乡村基层——清华大学学生领导力“唐仲英计划”重庆荣昌乡村见习
清华新闻网2月4日电(通讯员 刘子畅)1月13-29日,清华大学学生领导力“唐仲英计划”7名分别来自法学院、金融学院、人文学院、新闻学院的同学来到位于重庆西部的荣昌区安富街道,首次尝试为期半个月的“乡村见习”,深度探访乡村基层工作。在这里,支队同学不仅了解到了乡村基层工作的主要内容与面临的问题,也多次和基层干部交流,对他们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初入基层:何为基层干部?
在国家层面,政治机构分为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四大班子,而到了村一级,被称为“村两委”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就是最高的组织机构,全面掌控村的发展的工作就由村两委的代表——村书记负责,这也是支队同学这次接触最多的基层干部。
邓跃虎是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党总支书记,他告诉同学们,他是2011年回到家乡荣昌开始做村官的,现在在安富街道办事处工作,下派到通安村,管理村里的事务。
说起自己决定回到家乡做村官的经历,邓跃虎滔滔不绝:“我一直以来都对一些涉及政治经济的社会问题很关注。”来到通安村做村支书后,他经常奔波于村镇各个地方,调研处理各种问题,他说,“我特别喜欢和人和事打交道”。
实践支队同学参加邓跃虎(左二)主持的会议
中心议题:在荣昌,乡村振兴如何抓?
近年来,“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最基础,也是荣昌最重视的工作之一。
说到现在农村存在的最大问题,许多基层干部提到了“人少”。据了解,“人少”在乡镇这一级已是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和产业发展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的。现在荣昌为了促进基层人才引进,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搭建了大学生村官合作社等一批平台。通过交流,支队同学认识到,人的聚拢除了政策的优惠,还是要靠“产业兴旺”的吸引。
实践支队与当地青年干部在座谈会上交流
在这里,有一个特色产业——荣昌陶,荣昌陶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成为了荣昌的名片,也为这里的工业及文化旅游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街上随处可见陶器的元素。
近几年,通安村通过集体经济的方式,借助当地陶艺大师的口碑,建立陶艺体验坊、陶器工作室、陶艺民宿等相关产业,通过房屋租赁及利润分红的方式,带动通安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支队同学认为,发展文旅产业的集体经济,模式不必太统一,投入也不必太大,在投资前,可以多做一些相关产业的市场调查;可以尝试一些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通过使用金融产品分散风险,探索更多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发展中遇到问题:政府与村民关系如何处理?
“推动产业发展,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乡村振兴”,在这次实践中支队同学发现,在这一步步发展的过程中,基层干部们也经常会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如何处理政府与村民关系的问题。
对此,邓跃虎在召开会议和做出决策时,会注重考虑在当地德高望重的乡贤们的意见,使做出的决策更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更易于实施。支队同学也认为,应对这种问题,需要提高村民对整个活动的参与度,培养一种“主人翁意识”,增强付出感和获得感,做到“法治与德治并行”。
实践支队同学与当地基层干部合影
“唐仲英计划”由清华大学与唐仲英基金会共同设立,于2011年开始每年选拔一批具有公共服务精神和领导力潜质的清华大学在校生,实施为期2年的个性化培养。通过课程学习、拓展训练、社会体验实践和领导力行动等环节,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公共领导力。
供稿:校研团委 编辑: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