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研究生“知行计划“海外实践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调研自由贸易
清华新闻网2月13日电(通讯员 王琦煜 李政毅)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扼守马六甲海峡这一远东至欧洲贸易航运要道,是“一带一路”倡议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沿线国家。寒假期间,12名来自不同清华大学不同院系的硕士生、博士生前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围绕“自由贸易体制建设”这一主题,走访国际组织、驻外使馆、中外企业和民间组织等,开展了全方位的深入调研。
拨开迷雾:对外开放和自由贸易乃大势所趋
近来,国际上“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多边贸易体制经受冲击。在这一背景下,支队首先来到了位于新加坡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秘书处。针对近期中美贸易摩擦等支队成员关注的问题,对外联络与沟通部经理Pocholo Goitia回应说:“部分成员之间的政治问题和政策分歧是APEC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但这也更加凸显APEC这类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当前局势下APEC也将更加努力地去推动不同经济体之间达成共识并开展合作。”
支队在亚太经合组织秘书处座谈交流 马晓彬 摄
“开放还是封闭,其实是在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寻求平衡”,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副所长陈刚博士说。他告诉支队成员,从东亚各主要经济体的发展过程来看,刚刚开放的时候肯定都会遇到各种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开放将有利于这个国家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支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合影 马晓彬 摄
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北部的巴生港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港口。1月28日,支队来到巴生港西港公司和巴生港自贸区。西港副总经理Carlos Nathan介绍:“产品、服务和价格,是巴生港的核心竞争力。”
巴生港自贸区高级经理黄静娴女士告诉大家,巴生港自贸区充分发挥毗邻港口的区位优势,主要吸引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国出口厂商在园区内开展各类转口贸易和生产加工等新型产业,未来也将积极融入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去。
繁忙有序的巴生港口 马晓彬 摄
互利共赢:创新引领中国企业“走出去”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寻求互利互惠合作的发展机会。坚持互利共赢和创新发展的碧桂园森林城市项目和北部湾港集团马中关丹产业园就是其中的优秀探索者。
在马来西亚新山,碧桂园森林城市项目的战略部副总监苟亮亮博士向支队介绍了打造智慧生态之城的各项举措及其成效,指出碧桂园森林城市所提出的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对马来西亚有着重要的标杆作用,以地产为核心打造产业集群的做法,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制造业技术革新,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得到所在地柔佛州政府的高度认可和支持。
支队参访碧桂园森林城市项目 马晓彬 摄
马中关丹产业园是中马两国领导人直接倡议并亲自推动的政府间重大合作项目,被列入“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在位于吉隆坡的办事处,北部湾控股(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陆勇接待了支队一行。他介绍道,马中关丹产业园与中马钦州产业园是世界上首个互相在对方国家建设产业园的姊妹园区,马来西亚的关丹港和中国的钦州港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创“两国双港双园”的国际合作新模式。
支队参访马中关丹产业园吉隆坡办事处 马晓彬 摄
友谊长存:四十五载中马情谊源远流长
马来西亚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国家,也是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2019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这对友好近邻即将迎来建交45周年。此次马来西亚实践之行让支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未来中马两国之间的合作必将大有可为。
支队在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合影 马晓彬 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密切的贸易合作关系下,中马两国的民间外交也十分活跃。在马来西亚-中国总商会,副会长林恒毅拿督告诉支队成员,三十余年来,马中总商会一直扮演着民间推动两国经贸发展与投资合作的重要桥梁角色,目前商会拥有1800多个企业会员,并为会员提供在中马进行经济贸易活动所需的咨询和交流平台。今年庆祝中马建交四十五周年的筹备工作,马中总商会也受邀参与其中。
马中总商会副会长林恒毅拿督与支队座谈交流 马晓彬 摄
清华大学研究生骨干“知行计划”海外实践由校党委研工部与校研究生团委共同发起,主要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创新创业环境、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展专题调研,为清华研究生拓展全球视野、表达中国立场、发出清华声音提供重要途径。2019年寒假,清华大学46名研究生骨干在5位带队教师的带领下,深入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瑞士、荷兰、比利时等国,调研“一带一路”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创新模式,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题开展海外宣讲,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理解。
供稿:校研团委 编辑:李华山 审核:卢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