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七十载光辉发展征途 寻新时代创新转型前路
——清华能动系研团“源动中国”就业实践调研中国能动行业昔与今
清华新闻网2月18日电(学生通讯员 黄杨 李岩 陈荣杰 王昱森)时值建国70周年,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研团从全校选拔出能动系、航院、电机系、机械系等多个院系共42名同学,开展了“源动中国”系列就业实践,旨在调研建国70周年来我国能源行业取得的卓越成就并把握未来能源的发展趋势,同时秉持“知行合一”的信念,让同学们了解能源行业发展,树立积极和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重大战略思想,为我国能源发展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能动系“源动中国”主题实践围绕能源研究院所、新能源民企和大型国有能源及装备制造企业三条主线开展寒假就业实践活动。联合支队前往中国航天三院三十一所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两家科研院所,新能源民营企业新奥集团,以及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有限公司和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三家大型国有能源及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行业调研。
能源动力 技术革新
与航天三院三十一所校友交流 黄玉磊 摄
中国航天三院三十一所建立于1957年,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三十一所在航天发动机,特别是冲压发动机、涡轮发动机、火箭发动机以及组合发动机等方面积累了雄厚的科研实力,承担了众多国家重大项目,为国防等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参观中科院工热所 栗凤超 摄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简称工热所)的前身系吴仲华先生1956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目前已经建设成为以“动力与电气工程”和“能源科学技术”并举的战略高技术研究所。工热所相关专家提出的理论与建议有力支撑了我国能源政策的规划与制定,对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能动系2017级博士研究生黄玉磊说:“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自己一方面了解了科研单位的前沿动态,另一方面也了解了清华前辈的事迹,认识到清华人在建国以来中国能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相信自己今后在人生规划和职业选择上一定能有更加清晰的目标。”
能源国企 探索转型
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得能源结构转型成为经济效率和生产率提升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满足了生态环境的需求。因此,以上海电气等重点国企为代表的能源行业在化工、太阳能、核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勇敢探索,寻求转型升级,不断创新前进。
电站人员向同学们介绍电站集团 刘乃熙 摄
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是中国领先的综合性装备类制造企业,专业从事发电设备制造和电站工程建设,自主研发了中国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机组,世界第一台12000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调研结束后,能动系2016级博士生陈思源表示:“清华人要勇立改革潮头,不断创新前进,在技术研发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我国先进清洁能源发展和环保事业作出新贡献。”
实践支队参观风电设备 李亚楠 摄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是上海电气旗下大型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制造、销售的专业公司,是国内最主要的风电设备制造商之一。能动系2018级博士生刘家岑分享道:“‘中国制造2025’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工业领域逐步推进、有序进行的长期目标。在我们日常少有接触的工业领域,智能技术正逐渐改造和取代低效落后技术,为传统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
锡柴支队队员合影 毛伟 摄
无锡柴油机厂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下属的全资企业,具有国内领先的自主研发能力,掌握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市场保有量居行业之首。通过调研,机械系2017级博士生周博认为:“汽车行业依托成熟的工业化基础,结合智能制造的新契机,定能在新形势下保持其在制造业中的模范地位。”
能源民企 清洁创新
新奥集团刘敏胜博士讲解企业能源战略转型 赵嘉琦 摄
新奥集团是国内最大的清洁能源分销商之一,新奥以完整的天然气供应产业链为基础,开始探索地热、光伏、核聚变等清洁能源技术,逐步实现了从1.0“泛能网”到2.0“核聚变和地热”的能源战略转型。
新奥集团EFRC-0场反位形磁束缚核聚变装置 赵张媛 摄
在新奥,从单一能源供应到多元技术和产业的转型、从传统运营模式向智慧互联网运营模式的转变等企业革新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动系2017级本科生胡可欣分享道:“民营企业更快的决策流程使他们可以迅速占领市场先机,同时‘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人才管理模式,也是新奥等民营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本次"源动中国"寒假就业实践活动通过调研同学们的就业实践需求,联系实践单位,带领队员们深入能源动力科研院所和国营民营企业,真切地感受建国70年以来我国在能源领域取得的卓越成绩,认识能源技术的革新历程和新能源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帮助在校研究生树立积极和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时代在发展,国家在进步,能源动力行业日新月异,但唯一不应改变的是清华学子“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到国家需要我们的行业中去”的爱国之心。
供稿:校研团委 编辑: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