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马克思初心之路,回溯德意志发展今昔
清华大学“深耕计划”一期学员赴德国开展海外实践
清华新闻网2月25日电 1月22日-1月29日,清华大学“深耕计划”一期学员首次海外社会实践走进德国,实践支队21名成员在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谢矜的带领下,赴特里尔、科隆、波茨坦、柏林、慕尼黑等地,开展了为期8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以“寻访马克思初心之路,回溯德意志发展今昔”为主题,旨在通过社会调研使学员深入了解德国历史文化及制度变迁,探寻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总结思考德国经验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有益借鉴,同时增强学员的全球胜任力。
在德国历史博物馆内合影留念
从故居到高校,追问马克思主义与高校治理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马克思的家乡——德国开展首次海外实践有着特殊的意义。支队在特里尔参观了马克思故居,通过观看博物馆内珍贵的图片、文字、塑像等资料走进马克思奋斗的一生,加深了学员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在马克思故居参观学习
实践支队参访了马克思的母校——柏林洪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并与学校师生进行了交流,讨论了德国在学生培养、中德关系、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系列话题。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国际处负责人飞利浦介绍了该校基本情况,对清华师生来德国交流表示热烈欢迎。支队还与管理学院环境与气候方向教授Miranda进行了座谈,并围绕职业选择、全球胜任力、全球治理等未来将要从事研究的方向展开了深入交流。
与慕尼黑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Miranda合影
在慕尼黑期间,学员们有幸拜访了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慕尼黑工业大学地图学终身教授孟立秋。曾先后担任慕尼黑工大土木学院常务副院长和第一副校长的孟立秋非常肯定“深耕计划”的培养模式,并结合个人经验分享了自己对德国高校决策治理,学生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德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关系,以及卸任副校长后对大学教育的新认识。
孟立秋教授(右三)与支队成员交流
通过对高校的参访学员们发现,很多德国学生并不是在德国工作,他们可能在欧洲甚至海外工作,所以往往会培养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导力,而不是仅仅在德国。
支队成员冯旭感叹地说,德国高校师生有着世界公民的思维。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中和我们学校加强国际化建设的背景下,我们也应培养世界公民意识,将责任与道义放在全球化的背景当中去,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实践支队参访西门子中央研究院
从企业到非政府组织,思考当下资本主义新发展
德国作为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历史实践的重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德国社会和工业发展的探索,思考当今历史时期下的资本主义新发展对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未来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成员们通过参访宝马和西门子中央研究院,充分理解了德国工业4.0的内涵与外延,对德国产业经济的发展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在“走出去”的代表企业——中国工商银行柏林分行,德国中国商会干事李妍分享了在德中资企业数据,柏林分行总经理刘卫兵介绍了工行国际化战略。刘卫兵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了解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强调,中资企业“走出去”必须要重视风险防范、加强创新驱动、落实合作机制、重视同业合作、尊重商业原则、坚持绿色发展。
李妍、刘卫兵和支队成员交流
欧洲研究院是非盈利性质的国际教育中心,通过各类项目为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学者提供在学术、机构、政治、商业和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致力于保障欧洲的和平、联合与团结,促进公众的政治参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目标。支队成员在这里走进了欧盟的“前世今生”。
与欧洲研究院国际欧洲研究部主任伊丽莎白·施密特博士和汉斯·拜茨合影
从书本到社会,走出中国看中国
实践支队在行前进行了充分的团队建设和调研培训,集体组织理论学习,开展《马克思传》读书会活动,以增进支队成员对马克思成长路径的了解,坚定“四个自信”。组织成员们确立了“初心之路——在德期间马克思思想之流变”“马克思主义在现代德国”“当代中德关系特别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德高校治理比较研究特别在全球战略领域”等调研主题,并在实践期间组织中期交流和班会分享,学员们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文明碰撞的力量,收获了丰硕的海外实践成果,将形成系列主题的调研报告。
支队成员发放调查问卷
“‘深耕计划’学员目前多在清华校机关不同职能部门锻炼,这次实践不仅对一期学员在2年工作经验积累培养期内的校内工作有所启发,还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研究生阶段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解公共治理的基础。”带队老师谢矜表达了这样的希望。
“深耕计划”项目,旨在为基层公共服务部门和“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培养具有领导力的人才,每年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拔一批综合素质突出、有意愿赴基层党政部门、海外“一带一路”沿线中资企业或国际组织工作的学员,保留硕士入学资格,在校内外相关岗位工作2年,再入校攻读公共管理等专业的硕士学位,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养和工作岗位锻炼,提升学员的社会责任感、全球胜任力、行业领导力。目前共有近五十位学员加入该计划。
供稿:研工部 编辑:李华山 审核: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