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寨旖旎,羌乡秀丽
——清华“同行中国”探访藏寨羌乡支队实践纪实
清华新闻网2月26日电(通讯员 冉鑫驰 王飞 邬鸿伟)2月17日-23日,在清华大学团委“同行中国”社会实践支持计划以及工程物理系国际核电班项目(TUNEM)支持下,由核电班4位国际研究生和工物系5位中国本科学生组成的“同行中国·探访藏寨羌乡”支队前往四川阿坝州理县,开展以寻觅扎根乡土的民族技艺传承之路为主题的文化浸润类社会实践,通过访相关民族技艺手工作坊、与非遗传承人聊天、体验式互动使国际学生切实感受到藏羌民族的独特魅力。
2月18日上午,支队一行来到了甘堡藏寨,博巴森根舞蹈队队长、当地妇联主席杨石英以及她的部分舞蹈队成员身着民族服饰,手挽着手,展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嘉绒藏族的大型叙事型锅庄—博巴森根(藏语,意为“像狮子一样威武的藏族人”)的部分内容。之后,9名队员穿插队列中,边跳边学,感受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
锅庄——博巴森根舞蹈 王飞 摄
支队同学了解到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是长袖、宽腰、长裙、长靴。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作棉被抵御风寒;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因此,脱掉一只袖子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看见独特的少数民族服饰,队员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换上藏服进行体验。
与杨石英老师于锅庄舞传习所前合影 邬鸿伟 摄
而在羌族地区,随处可见羌族人穿着手工刺绣的民族服装。2月21日下午,支队一行来到薛城囍悦藏羌绣专业合作社,与羌寨里最年轻的羌绣90后传承人张居悦请教羌绣手艺。据介绍,尔玛姑娘一般身着标准的羌族服饰,头戴绣有各种图案的折叠头帕,衣衫上鲜艳夺目的花边和衣领上那排银饰的图案格外醒目,腰间的绣花围裙和绣花飘带彰显着飘逸和活力。而羌族刺绣是农村妇女在劳动间隙完成的民间工艺品,如今的羌族人,大多还保持着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的习俗。
张居悦悉心指导针法 邬鸿伟 摄
在开展实践的5天内,支队共走访了桃坪羌寨、甘堡藏寨、薛城镇、浮云牧场、毕棚沟等地,深入细致地体验并调研了锅庄舞、羌绣、羌笛、羊皮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杨石英、张居悦、王嘉俊等民族技艺传承人交流访谈,通过浸润式互动体验让国际学生亲身体会中国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民俗文化,通过调研座谈使同学们了解民族技艺传承现状。
尽管目前存在如传承人数量少、手艺学习难度大、取材制作困难等诸多困境,谈到其未来展望,文体新局王局长告诉支队同学:“每年我们的非遗保护经费在资金方面是比较充足的,今后我们想把非遗进校园常态化。在羌族地区蒲溪小学,我们县文化局专门在那里教授他们口弦、羊皮鼓。”
支队同学在甘堡藏寨经幡旁合影 任康美 摄
来自印度尼西亚、已在华留学半年的工程物理系2018级研究生Ranti在实践结束后谈到,“这次实践让我看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历史和艺术。我未来会更努力地学习汉语,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同行中国(WE Explore)”是由校团委组织开展的中外学生联合社会实践支持计划。2019年寒假,40余名中国学生与30余名国际学生组成10支支队,分赴上海、广东、山西和云南等9个省、直辖市开展社会实践,通过感受中国力量、浸润中华文化、投身志愿公益等多种形式,综合多元文化视角,发现和讲述中国故事,并籍此致力于让中外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相互学习、理解、融合,共同提升全球胜任力。
供稿:校团委 编辑:李华山 审核: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