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汉双语谱新篇,合力共创新时代
清华大学学生会“行知计划”藏心芳华支队赴藏实践纪实
清华新闻网8月2日电 (通讯员 窦则驿 王钰坤 崔春霞)7月18日至25日,清华大学学生会“行知计划”藏心芳华支队一行8人来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与城关区。为调研农牧区藏汉文化融合程度与西藏地区教育扶贫进程之间关系,队员紧紧围绕“双语教育”与“教育扶贫”两个关键词,走访了当雄县教育局、龙仁乡中心小学等单位。
支队成员与牧民扎西康桑合影
实践中,队员们前往当雄县龙仁乡曲登羊阁村与乌玛塘乡巴嘎村等地,实地走访牧民家庭,进行入户调研。子女数量多、年龄相差较大是西藏传统牧区家庭的显著特点。因此通过了解家庭中不同子女的汉语水平情况,便可简单勾勒出西藏双语教育发展轨迹。尽管受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早期农牧区存在一定失学现象,但牧民还是较重视子女教育,特别是汉语的学习。
在和当雄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座谈的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西藏的双语教育正逐步趋于完善,现阶段除藏语课使用藏语课本外,其余课程均使用纯汉语课本。2018年,当雄县实现双语幼儿园的全覆盖,每一个牧区适龄儿童均可在幼儿园中接触到汉语。一个更加良好、更加自然的汉语环境正在逐步构建起来。
队员们与乌玛二小教师交流
本次实践通过先后与龙仁乡中心小学、乌玛二小、当雄县教育局与拉萨市海雕视角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进行了座谈,队员们感受到了正在逐步发展的西藏乡村双语教育。同时,队员们也看到了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师资力量严重限制着教育的发展,缺英语老师,缺科学、生物等专业教师,缺藏语言师范出身老师,这些都是需要逐步去解决的问题。
在采访北京大学毕业生、海雕视角创始人德庆玉珍时说:“西藏其实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我相信,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与汉族同胞投身于建设西藏之中,西藏一定会有一个很光明的未来。”这也是支队成员们实践后的共鸣。
来自新雅书院的2018级本科生王钰坤同学表示,当孩子用生涩的汉语向我描述自己的生活学习的时候,我感受到他们对未来和山的那边的渴望。由于日常生活中没有良好充足的汉语环境,很多生活在牧区的孩子的父母并不会说汉语,所以,在汉语以及其他用汉语授课教学的课程上,这些孩子的要付出比拉萨市区的小学生更多的努力。希望此行可以将心中的感动和希望传递下去,日后汇聚成更强的力量来帮助孩子们。
清华大学学生会“行知计划”,是校学生会在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风号召下,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紧密的校友网络实施的暑期实践计划,倡导学生通过行动认识社会、回报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体现出清华学子的时代担当。
供稿:校团委
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