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玲 摄影 李派 张帆
长达172页的PPT,直到授课当天凌晨仍在不断打磨的教案……2022年12月19日,2022-2023学年秋季学期“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最后一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系主任武廷海用“人居科学与实践进展”这一主题作为结束语,为整个学期的课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作为“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系列课程负责人,他也用这样的方式再次致敬这门课程的创设者——百岁的吴良镛先生。
三个月前,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的课堂,吴良镛先生的到来令包括武廷海在内的师生们激动不已,“吴先生的关注与鼓励始终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武廷海说道。
吴良镛先生亲临“人居环境科学概论”开学第一课
长达172页的PPT的第一页这样写到:2022-2023学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结束语”,旨在基于吴良镛先生倡导的人居环境科学,加深对人居科学研究与实践的认识,探索人居科学与实践前沿。
创设至今23年,与时俱进的探索,深深刻在这门课程的基因当中。
常听常新:开放、动态的知识体系
建筑学院吴良镛先生办公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吴良镛办公室,冬日的暖阳透过古韵十足的窗子,洒在一本本厚重的书籍上,一只凤凰雕塑振翅似乎欲向窗外飞去,那是吴良镛先生亲自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屋顶部件之一。
人生中有无数次,屋子的主人站在窗前眺望远方,陷入沉思。人居环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便是思考中重要的主题。
2022年6月,吴良镛先生度过了自己的百岁寿诞。这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在很多场合都曾经用“三个30年”概括自己的人生:从出生到而立之年,是学习成长的第一个30年;从1951年至1983年,是追随国家发展努力成长的第二个30年;1984年卸去行政工作后成立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随后是向科学进军的30年。广义建筑学、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菊儿胡同有机更新工程的实施与获奖,若干重要科研项目的推进,都是在这30年中完成的,他形容这是自己人生的“黄金时代”。
在“黄金时代”的30年中,1999年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吴良镛先生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创设“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同样是在这一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北京召开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一致通过了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认为这是指导21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
世纪之交的中国,城乡各领域的建设如火如荼。在我国城市化加速阶段如何打破城乡建设各学科的分割,以人与环境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对人居环境进行综合研究,以此推进城乡人工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使命感促使着吴良镛不断地思考,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应运而生,并在思考与实践的碰撞中不断深化、日益成熟。
1993年,吴良镛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大会上做题为《我国建设事业的今天和明天》的学术报告,首次提出“人居环境学”;1995年,他筹建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任中心主任;2001年,专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出版;2005年,以“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学为指导,探索新时代建筑教育”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他在第一届人居环境科学国际研讨会上做题为“学术前沿议人居”的主旨报告;2015年,他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主编,创建人居科学院……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其酝酿和发展是从对建筑学的困惑开始,不断摸索,理出头绪,逐步构建知识体系,进而建立理论体系的过程”“它是开放的,我们并不固步自封,而是面向现实问题,对中国社会实践提出新思想、新建议”,这些分散在吴良镛所著的《我的百科人生》中的讲述,凸显出他对于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解与感悟:开放的、动态的知识体系。
“有鉴于我们面临的问题层出不穷,他(吴良镛)不主张把人居环境科学的框架固定死,他出版《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而坚持不叫‘人居环境学’,在构架学科内容时,特意留有许多的空白,是具有远见的。”两院院士周干峙曾经如此评价。
这一理解与感悟也深刻体现于“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师从吴良镛先生多年,并在近年来挑起重担,成为“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负责人的武廷海对此深有体会。在建筑学院的这间办公室里,在吴良镛先生的家中,他和团队成员郭璐、孙诗萌等人记不清多少次向吴良镛先生求教,与先生共同探讨课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先生每一次的鼓励与肯定都坚定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决心。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现场
“五年前我大一,入学报到第一天,听到教室有声音就进来了,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那节课的主讲人正是吴良镛先生,后来每一年我都会来蹭课。”开学第一课之后,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直博一年级学生琚经纬笑称,作为研究生,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选择“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在他眼中,这门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常听常新”。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是建筑学院开设的研究生专业基础课,聚焦学科前沿、促进交叉融合、培养创新思维形成了课程的独特亮点。共有86位硕博研究生在这一学期选择了这门课程,他们期待借助这门课程打通专业理论的“任督二脉”。
“人居环境科学涉及诸多学术领域,吴良镛先生始终强调,它要走向科学、人文、艺术的融汇。”武廷海说道。吴良镛先生曾在2011年贺清华规划院建立十周年时挥毫写下对人居环境科学的展望:“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人居环境,贵在融汇。大千世界,人间万象。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上下求索,其道大光。”在以他为引领的团队的探索之下,对学科的理解渐渐清晰:人居环境科学从建筑学的困惑中走出来,另辟蹊径,即“展拓单一学科—多学科的学科群—淡化学科界限—走向诸多学术领域”。
“每学期的课程设置,我们都会力求融入最前沿的动态与对此的思考。”武廷海以这一学期的课程为例介绍,十四门课程包含“吴良镛人居科学的科学贡献”“区域智慧健康医疗服务体系”“智慧城市与城市科学问题”“能源革命与低碳城市”“双碳目标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数字孪生城市”“韧性城市与城市安全”“建设美好的城市地下空间”“可计算乡村与乡村振兴”“大型交通设施项目策划”“复杂系统构架与创新思维”“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演变”“考古实证中华文明”“人居科学与实践进展”,每一个主题都对应着与时俱进的破题尝试。
来自建筑学院的数字统计显示,1999年至2022年,“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选课人数共计1804人,选课学生涵盖建筑系、城市规划系、风景园林系、水利系、建设管理系等院系。谈及课程收获,很多学生都感触颇深。在建筑系研究生谢祺旭看来:“经过学习,我发现复杂系统这一科学思想能够用于解决建筑自身面临的许多问题,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城市有机更新等。”建设管理系研究生秦榕辰认为:“我所研究的房地产金融也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其研究涉及了建筑、社会、土木、经济、环境等领域。只有将这些学科系统性地、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做出侧重性的调整,才能科学地去研究,这是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这门课程所教会我的事情。”
历经23年的持续探索,这一课程的发展有目共睹。“吴良镛先生倡导以人为核心,拓展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学科,作为人居环境科学主导学科群,与相关学科有关部分交叉,形成学科体系。”最后一课上,武廷海说,“如今,外围相关学科与主导学科重叠的部分,已经呈现出充分的活力并良性互动,为人居环境科学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与环境。”
传承中生发出的特别意义
尽管距离下课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小时,但此刻的“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堂上,授课者与听课者仍然沉浸在热烈的交流中。当天课程的主题是“能源革命与低碳城市”,主讲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
感情很深的课堂——江亿的评价有着足够的理由:自1999年创设以来,“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系列课程共计开课23次,他参与了其中22次,可谓见证了这门课程每一步的变化与发展。
“能源革命、低碳发展将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这样一个历史任务很难得落在现在这批研究生身上,因为他们正年轻,相当多的同学面临的任务就是完成这个伟大的革命、实现这个重大的转折,这样的历史机遇,应该珍惜并勇于承担挑战,希望都在他们身上。”江亿期望可以把这样的理念借助课堂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让时代的责任用这样的方式传承。
传递理念,传承责任,在“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堂上,这样的影响潜移默化地通过每一位师者传达给学生们。
翻开课程授课嘉宾名单,可谓“星光熠熠”:23年间课程邀请68位嘉宾授课351次,钱易、孟兆祯、邹德慈、李道增、马国馨、江亿、贺克斌、庄惟敏、金吾伦、苗东升、唐晓峰、单霁翔……这些各自领域内的“大咖”,都因为吴良镛先生的初心与感召而来到建筑学院,成为同学们学术上的启发者与引路人。
而课程的创设者吴良镛先生,从1999年开始至2017年,始终站在讲台上授课,即使不再上讲台,对于课程的关注也丝毫不减,每一年的开学第一课都会如约而至。“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的课程也在传承中生发出特别的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聂建国认为,吴良镛先生二十几年来延请中国城市化与城乡建设相关领域高水平专家讲授人居环境科学前沿知识,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为培养人居建设领域高水平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引领了人居科学研究与教学。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加平则评价称,吴良镛先生创设“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将人居环境科学研究领域最新进展与国家人居建设的迫切问题紧密结合,长期以来为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和实践培育了大量杰出人才。
作为学生眼中的“大先生”,吴良镛先生对学子们的影响从不局限于知识领域。“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是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实践中,吴良镛常常强调这一点,令许多学生印象深刻。他提醒学生们,“建筑是致用之学,不能游戏建筑。如果这样就是忘记了建筑的崇高目标。此外,还得看到当前城市建设的现实问题,居住的问题等激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立志找出一条中国自己的道路。”
知名文化学者、“国匠:吴良镛学术成就展”策展人王鲁湘回忆陪伴吴良镛去菊儿胡同的情景,“那里的大爷大妈都认识他,他也像老街坊一样同他们打招呼,亲切极了。我当时就想,一个建筑师能够做到这一点,说明他对设计对象一定充满了温情,他脑子里装的不只有钢筋水泥,他时刻想的是一群一起生活了几代人的老街坊组成的社会聚落。”
如今,左川、吴唯佳、武廷海、郭璐、孙诗萌等建筑学院的教师们,也在努力地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建筑学院的学子。
2022年11月9日下午,吴良镛先生再次来到建筑学院看望师生
2022年11月9日下午,吴良镛先生再次来到建筑学院,作为先生的助理,郭璐笑着说,这样的临时起意时常会有,先生总是惦记着课堂,惦记着学生,时光流淌,而这位慈祥的老者,感召着一代代建筑学人接续努力。
“九秩老翁,拙匠迈年,豪情未已,依靠大家。回顾追求人居梦想的历程,无论是百科全书的编纂,还是学科的发展,都不是依靠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应当既融汇老成者的智慧,又启迪新生力量的成长,这让我对明日之人居充满期待。”吴良镛在《我的百科人生》中写道,如今,创设23年的“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正承担着“融汇老成者的智慧,又启迪新生力量的成长”的作用。
(清华新闻网1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