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去,漓江山水在烟雨中虚实交错,水墨晕染勾勒出的远山高耸入云,潺潺江水明澈无瑕,近处山石杂木枝桠虬劲,生意盎然。山清水秀、景致万千,一处空灵缥缈、静谧闲适的人间仙境就跃然纸上。这便是白雪石眼中的漓江。
这幅于1989年创作的水墨画《烟雨漓江》,如今悬挂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展厅里,成为“立象尽意——白雪石中国画作品展”的一部分。观赏此画,我们不仅能看到“白派山水”独具风貌的技法与风格,更能感受到这位一生勤勤恳恳的老艺术家对祖国河山质朴、深厚的热爱。
白雪石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在其诞辰105周年之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展出白雪石的绘画作品137件,其中包含《生涩老辣写山川》《长城脚下幸福渠》《烟雨漓江》《蓖麻丰收》《桂山雨后》等代表作品。展览沿着历史轨迹,再现白雪石的绘画生涯、艺术作品和观念转变,呈现其艺术上的非凡造诣和社会贡献。
白雪石1915年出身于北京的平民家庭,自幼热爱绘画,先后拜赵梦朱、梁树年两位先生为师,在花鸟画、山水画方面都有建树。处于时代转型、变革创新的时局中,他深入社会实践,进行大胆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中国画语言和形式特征。白雪石在50年代和60年代参与变革中国画的艺术实践,创作了一批反映农村新面貌和农民生产劳动及新生活的优秀作品。1972年起他带着为北京重要国家机关创作壁画的任务,五次南下桂林写生,漓江之美使他印象极深。在此期间,他埋头苦干,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山水作品,或作为陈列品悬挂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重要场所和艺术殿堂中,或作为国礼无偿赠予外国领导人。这些作品不但显现山水画审美魅力,也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白雪石擅画山水,但他技艺之精,涉猎之广都属画坛罕见,无论是工笔花鸟,还是人物写实都造诣颇深。他在山水画上的成就,源自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心钻研。早年临习宋元,受北派山水影响较深,画风清健俊朗,严整明净,50年代后,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名山大川,写生创作,深入自然。在漫长的技法雕琢和艺术积累中,他突破了旧的传统风格,形成了清婉俊秀、气象明丽的山水画特征,为艺坛和社会所重,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他最具代表性的漓江山水系列画作中,山之俊逸,水之婉转,乡村风情,自然画卷徐徐展开,或气势雄浑,或空灵变幻中;既有实景描绘,也有意象营造,匠心独具,给每个人留下解读和想象的空间。
在出神入化的功法之外,他对待艺术创作兢兢业业的态度令后辈叹服。无论题材熟悉与否,任务是轻是重,都认真探索,扎实推敲。他深入山野林间,亲身劳动,细致观察,每一副雅俗共赏的写生作品都是一场无声耕耘。
提起白雪石先生,令我们肃然起敬的纵然是其炉火纯青的笔墨功夫和勇攀艺术高峰的品质,更是职业艺术家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他一生以画为笔,讴歌普通劳动者,描绘祖国河山,为时代发展中的中国作传。
八十年代后,在年逾古稀的高龄,他为北京和多个城市大型公共场所创作百余件丈二匹尺幅的山水画力作,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这样一批数量惊人的作品回馈社会。以《古塞春晖》为例,这幅高5米、长9米的作品创作于1995年,当时80岁的白雪石克服恐高症,登上六、七米高的云梯修改作品,力求尽善尽美。
除了大量的艺术创作,白雪石先生长期投身于美术教育,立德树人,以身授教,为中国美术界培养中坚力量。他曾在中国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前身)、清华美院任教,多次带学生到桂林、黄山、泰山等地写生,饱览名山大川,以自然造化为师,在传授技艺的同时打磨自己的艺术水平。他年轻时所受到的美术教育是非常传统的,却没有被传统所束缚,他推陈出新,博采众长,吸引西洋画的光影、透视和装饰画的形式感,这种创新精神给了学生们很大启发。今天,行走在展厅内,一幅幅丹青无声胜有声,正是先师留赠的谆谆教导。
时代在前进,审美意识在发展,但中国画历经千年沧桑变化仍得以立足,其源头活水正是画家的一片丹心。纵览白雪石的一生,他是中国画现代转型与创造的实践者。他的作品兼具传统笔墨之力和新时代精神,面向自然、面向时代,在他的笔下,意象开阔而朴实,自然景色传达着生命和热情,正是画家的真情实感最自然的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