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生志愿讲解员:世界视角看清华

2019.05.24

    素材提供

    校研究生会

     

    文字

    彭欣怡


    摄影、图片设计

    李派

     

    编审
    卢小兵   程曦
    张歌明   张莉
     
    栏目统筹
    程曦

     

5月18日,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在校园开放日这天走进清华园。在清华大学校史馆,在二校门、日晷、清华学堂、大礼堂等清华早期建筑前,两位国际学生志愿讲解员安娜(Kuznetsova Anna)和瑞汉绕(Reehan Rao)生动介绍了清华的历史与今天,给费林加和参加开放日活动的中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是由校研究生会招募的iCampus志愿者第三次参与校史讲解,也是他们第一次在中西合璧的清华园中开展校园现场讲解活动。

今年3月中旬,4名国际学生志愿者高岚(Claire Mai Colberg)、安娜、普拉丹(Suyog Pradhan)和鲁利杜拉(Rully Hidayatullah)首次为30余名国际交换生带来精彩的英文导览和校史讲解。这次校史馆讲解活动由国际学生学者中心和校研究生会联合举办,作为春季学期国际交换生新生入学导向教育的拓展活动,旨在帮助国际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清华校史,促进校园融入,提升文化认同。活动在到场学生中取得了良好反响。

3月28日来访的十多位罗德学者,也曾在校史馆跟随高岚的讲解,一同浸入清华的百年历史长河。

高岚从清华作为留美预备学校的建校历史讲起,将清华在屈辱中求发展、在战争中现担当、在稳定中应需求、在变革中追卓越的历程娓娓道来,老校长梅贻琦、蒋南翔和一代代清华英才们的故事,在她的描述中变得鲜活可触。仔细聆听讲解的罗德学者们也不时参与其中,提出了不少问题:“这张相片里的外国人,是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教授吗?”“‘一二·九’运动中其他学校有什么行动吗?”“西南联大成立后,所有的清华学生都过去了吗?”高岚从容自若,一一为他们作了解答。

参观最后,高岚还向罗德学者们发起了一个有趣的挑战——在1979年化工系毕业班的师生合影中寻找青年习近平,学者们饶有兴致地辨认起来。在高岚看来,校史馆里的每一张合照都有其特别的意义,它们共同组成了个人与清华共成长、清华与国家共成长的印记。

这位侃侃而谈的志愿者讲解员来自美国,目前就读于苏世民学院。她曾经4次参观校史馆,深入了解清华历史。谈起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初衷,高岚说:“我非常享受给跟别人分享历史的这个过程。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清华的成长历程是与这个国家的发展历史是同步的。来自其他国家的人需要对近现代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有更多的了解。”

像高岚这样乐于分享的国际学生志愿者还有不少。他们经过前期大量的材料准备和实地演练后,充满自信地把清华的悠悠过往和发展历程讲给更多人听。在这个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校园里,他们丰富了清华讲解者的面孔、视角和风格,也为清华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一座新的桥梁。

由校研究生会发起的iCampus志愿者项目,旨在依托校内中外学生志愿者的协同努力,来优化清华校园的国际化软硬环境,通过提供英文版的校史讲解、校园讲解和校内公共空间的双语化标识,促进国际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有效提升校园软硬环境的国际化水平。

 

延伸阅读:
国际学生志愿者参与清华大学校史馆导览活动
iCampus国际志愿讲解 | 这一天,听说园子里来了一位神秘嘉宾?

 

  • 010-62793001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