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的清华园一片静谧,朝霞初露,晨光熹微。几十个身着运动服的人排成队列,环绕园子奔跑,金色的阳光照亮了他们的脸庞。
“这个时候的清华园像是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在她睁眼的一刹那,你看到了她,使命感油然而生。”航空航天学院研究生聂本典这样描述晨跑的感受,他在今年7月刚刚成为晨跑队的一员。在他看来,加入晨跑队的决定,意味着一种全新生活的开始。
尽管晨跑队至今没有正式注册为学生社团,也没有其它社团通常有的外联、宣传等组织架构,这个队员口中“自发自觉自组织”的团体,已经坚持在一千多个日子里用奔跑的方式陪伴清华园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晨跑“对儿”
晨跑队缘起于两个热爱生活的年轻人对健康作息的向往。2015年1月的某一天,为了改变晚睡晚起的习惯,当时还是经管学院大四学生的尹西明和女友朱心雨约上两位好友,在寒冬的清晨7点开始晨跑。
他们并没有停留在一时兴起,而是把这个行动坚持了下来。他们每天晨跑后在微信朋友圈发出里程计数截屏“打卡”,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留言表示想要加入。同样追求自律和自我提升的人在这里相遇,从最初的4个人开始,晨跑队不断扩张,现在已经有400余名成员。晨跑队成立的第100天,尹西明和朱心雨领取了结婚证。
400余名成员中并非只有学生。训练中心的老师、食堂的师傅、职工家属、校外跑步爱好者……在这里,所有人抹去标签,有的只是“跑步人”这一重身份,大家平等相处,彼此关心,并肩晨跑,一起分享快乐和收获。原本是两个人的爱情小故事,却成就了一群人自我改变、自我完善的新世界。2016年,尹西明和朱心雨两人共同获评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晨跑队的成员们常常把“晨跑队”戏称为“晨跑对儿”。三年多的时间,晨跑队中出现了30多对情侣,其中不少人已经领证结婚。晨跑队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表白、求婚的浪漫瞬间,也见证了一群人携手同进、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
晨跑日常
机械系四年级直博生张冬冬在2017年9月成为现任晨跑队队长。他介绍说,每天早上5:50,参加晨跑的成员们在紧邻学生公寓的紫荆操场西南角集合热身,6:00左右从紫荆操场出发,经过荷塘、二校门等景点,绕校园跑出一个大约5公里的心形轨迹。
许多晨跑队的成员逐渐成为了“资深”跑步爱好者,在晨跑队微信群里,时常有人展示自己成功完成马拉松或者半程马拉松赛事的证书。跑步开始前和完成后,经验丰富的成员会带领大家一起做拉伸运动。跑步过程中,大家也相互照料、帮助,新加入的成员体质较弱跟不上队伍的速度,就会有老成员主动留在队尾,确保没有一个人孤单掉队。“在晨跑队里,无论你跑得有多快都有人带你飞,无论你跑得有多慢都有人陪!”张冬冬在晨跑队介绍中这样写道。
今年6月,晨跑队定制了自己的队服,作为对积极参与的成员的奖励,成员在一个月内跑步总里程超过100公里或者坚持晨跑21天就可以免费获得。除了跑步,成员们发现了更多共同的兴趣爱好。晨跑队被称为“总舵”。“总舵”之外,健身分舵、游泳分舵、美食分舵、摄影分舵、越野分舵等等丰富多彩的小团体也相继成立。
“报告”是每次晨跑后必经的特色活动,这个颇为严肃的词语在晨跑队指的是跑步完成后的分享环节——一边分享成员自发提供的饮料、水果和小食,一边交流最近的乐事和心得。
向阳而生
工物系2015级博士生林镇阳在2016年7月第一次参加晨跑,现在已经是晨跑队的一名老成员,他开玩笑说,在晨跑的带动下,自己开启了“11-5”(11点熄灯睡觉,5点起床)的“老年养生”模式。早睡,早起,吃早餐,由太阳升起开启一天生活的“晨型人”作息规律养成后,早起变得不再困难,一到早上就会“自然唤醒”。伴着晨曦读书、运动、晨跑,不仅体质得到改善,不再像幼时一样容易感冒生病,每天在8点之前还可以完成很多事情,生命的长度似乎也被拉长了。结合自己的名字,他说,现在的生活就是“向阳而生”。
“向阳而生”是晨跑队成员对于晨跑的共同感受,他们说,能坚持晨跑的人,一定是有意志力、有热情、有自律,并且心态积极向上的人。正如队长张冬冬所说,晨跑将一群有阳光乐观心态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人聚在了一起。“加入晨跑队后最大的变化在于,跑步已经逐渐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每天醒来之后的一种自觉行为。最大的收获在于,我遇见了一群最美丽、最善良、最优秀、最纯粹的人,与他们一起快乐地奔跑。”另一位老队员,来自航空航天学院的杨先情这样说。
拾行中国
除了阳光的心态,晨跑队的成员们还有一颗热爱公益的心,他们的脚步没有停留在跑步本身,而是努力想让身边的世界变得更好。
2018年8月,晨跑队发起并成立了“拾行中国-Plogging China”公益团体,呼吁大家在跑步时随手捡走地上的垃圾来保护环境,9月15日“世界拾行日”,他们的倡议得到了“广州型跑团”、新加坡plogging跑团、Cornell Highnoon Running Club等许多“跑团”的响应。
由晨跑队发起的“拾行中国”倡议实现“3R”——Reduce(减少使用)、Reuse(再利用)、Recycle (再循环)和“3E”——Everybody(每个人)、Everyday(每一天)、Everywhere (每个地方)。他们的脚步从清华园到圆明园,从什刹海到香山公园,既达到锻炼的目的,也践行了环保公益,一举两得。在他们心中,有一个简单朴素的理念:真正能够改变世界的,也许不是某一个人的“惊天动地”,而是大多数人都多做了那么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