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堂第一次开学:青春作伴好读书

2018.03.02

    供稿

    校史馆

     

    创意

    映像设计组

     

    原作者

    冯茵

     

    改写

    张静

     

    图片

    李娜

     

    编审

    卢小兵、程曦

    张歌明、张莉

     

    栏目统筹

    程曦

     

    编辑

    赵姝婧

     

一个多世纪前,1911年,清华学堂在芳菲四月的清华园开学上课。为纪念这一历史开端,清华将每年的4月29日作为校庆纪念日,4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作为校友返校日,举行庆祝活动。彼时,学子们风华正茂,身逢国家动荡,皆以青春作伴奋力读书,以求不负光阴不负国家。

1909年,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会同学部共同管辖,负责选派游美学生并筹建游美肄业馆。内务府将清华园拨付为游美学务处办公场所和留美预备学校校址。1911年2月,游美肄业馆正式更名为清华学堂。3月,学部在北京宣武门内举行清华学堂入学复试,参加的468名学生全部合格入学,其中五分之三被编入中等科,其余入高等科学习,成为清华最早的一批学生。

清华学堂从一开始就树立了严谨的学风。入学不久,学堂开始甄选和淘汰学生,有未通过甄别考试被退学者,有假满未到学堂上学被退学者。学堂的学习、设备、生活等条件都较优越,学生入学后学宿膳费免交,只需负担很小一部分费用。学堂远处京郊,加之学校斋务处管理严格,除了学风严谨,学生的生活作风也十分简朴,大多竹布长衫、布袜、布冠,衣着朴素。

清华的第一批学子中,很多人抱有救国理念奋力读书,后来成就卓著,成为国之栋梁。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科奠基人戴芳澜于1911年4月进入清华学堂读书,1914年远赴美国深造,他回忆道:“在留学时我的志愿是学农,认为美国农学颇发达,它又是一个‘民主’的‘先进’国家,很可以作我国的模范。”回国之后,戴芳澜担任清华生物系教授,带领学生们开展真菌学研究,逐步开创了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科。

第一批清华学子中也不乏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哲学界第一人”的金岳霖于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4年毕业后官费赴美留学。回国后,金岳霖在清华讲授逻辑学课程并与冯友兰等一起创办清华哲学系(金岳霖任系主任),写下了《逻辑》《论道》《知识论》等著作。这位哲学泰斗一生天真烂漫,率性而为,致力于哲学研究,开创了中国现代逻辑学研究和哲学研究新体系。

自1911年4月为第一次开学上课起,清华便将自己的历史永远嵌入了国家民族复兴的血脉之中。

 

  • 010-62793001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