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做客“人文清华”讲坛:在新时代用新思维看待中国经济

2017.12.04

    供稿

    映像设计组

     

    创意

    映像设计组

     

    文字

    张静

     

    图片

    宋晨

     

    编审

    卢小兵、程曦

    张歌明、张莉

     

    栏目统筹

    程曦

     

    编辑

    曲田

     

11月2日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李稻葵做客“人文清华”讲坛。这位认为“最热闹、最集中、最能引起全球关注的社会经济变化就发生在中国”的经济学家,在“人文清华”讲坛上分享了他对于中国经济的新看法。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步入新时代之际,中国经济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及新的挑战。

李稻葵认为,中国经济的首要特点为超大规模的实体经济,巨大的产品量使中国经济更有底气,但储蓄过剩也带来了管理挑战。要素相对成本大逆转是中国经济的另一特征,如今的劳动力不再廉价,呈现出了价格上涨的趋势,资本和资金相对充足,获得技术已经不难,资本也不再短缺。此外,国民需求日渐高端化与多元化,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言,国民更加追求美好生活。

十九大报告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描绘出了非常值得期待的蓝图,李稻葵用经济学的数据为现场观众作出了形象的“翻译”:“2020年中国人均收入应该能够达到1万美元,非常接近世界银行所定义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中国人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没有拖全球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后腿了。”

从另外一个维度来看,2020年绝对不止是收入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全面消灭贫困,从过去非常贫瘠的生活条件很恶劣的农村,要转向现代化的比较富裕的新农村。

李稻葵也用经济学的语言描绘了另两个时间节点——到2035年,中国将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进入中大型国家30强,人均GDP达到美国的50%,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西班牙。到2050年,中国将进入中大型国家20强,人均GDP将占到美国的70%,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法国。

李稻葵强调,我们不仅要讲中国的经济故事,还要有中国的理论:“我们的初衷是办好中国的教育,同时发扬光大中国的现代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推动中国的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理论的创新,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清华社会科学学者的使命!”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发起的大型思想传播活动,推动建设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清华新百年。讲坛定期邀请优秀人文学者,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

 

  • 010-62793001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