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技的交融,让“非遗”传承回归生活

2017.05.18

    供稿

    映像设计组

     

    创意

    映像设计组

     

    文字

    刘书田

     

    图片

    李娜

     

    编审

    卢小兵、程曦

    张歌明、张莉

     

    栏目统筹

    程曦

     

    编辑

    吕婷

每个钟情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人,都不禁有这样一个问题:“非遗”正逐步遭受着市场和机器的挤压,如何才能将这些灿烂的文化瑰宝传承、活化,并融入现代生活?

走进清华大学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实验室,倾听艺术与科技碰撞的声音——在这里,也许你会找到答案。

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部重点实验室2016年12月由国家文化部批准成立。实验室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为依据,以非遗传承人群为合作和服务对象,依托清华美院一流专家团队、各工艺实验室及清华其他院系科研力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利用、发展和创新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传统工艺振兴。

陶瓷、漆艺、金工、织绣印染、笔墨纸砚等传统工艺门类涉及的天然原材料和传统技艺都是实验室的研究对象。在承接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过程中,清华美院的专家们让传承人走上讲台、走进图书馆、走进教学实验工坊,拓宽思维,让传统工艺从“墙上”回归生活。在这里,艺术与科学相融合,使得“非遗”不再曲高和寡,而是能够融入现代生活。

近3年来,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包括13项国家专利、64篇学术论文,10部著作等。与工艺美术行业近百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完成企业委托横向课题21项。实验室还与以传统工艺研究见长的日本、韩国、英国、德国等国形成了稳态的学术交流机制,成为国内首个从材料入手、融合艺术与科学的传统工艺科研平台。

缂丝与蜀绣结合的时装、曹氏宣纸经现代设计转化而成的灯罩、河南钧瓷与青海银器传承人合作研制的茶具……每年的“非遗进清华”活动总能吸引众多关注。而这一件件交汇着传统与现代、融合着艺术与科学的作品,都成为了实验室未来发展的宝贵经验与财富。

实验室一直秉承着“非遗传承一定要回到日常生活”的信条,使“非遗”工艺迸发出时代火花是实验室的期盼。“从对材料和技艺的基础科学研究入手,破解古代工艺精品的制作奥秘,拓宽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将促进中国传统工艺行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实验室副主任陈岸瑛说。

  • 010-62793001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