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维坤:一个清华博士的乡村情怀

2017.03.06

    供稿

    映像设计组

     

    创意

    映像设计组

     

    文字

    蒋佩妍

     

    图片

    梁晨

     

    编审

    卢小兵、程曦、张歌明、张莉

     

    设计

    张颖

“我想用我的足迹,丈量家乡农村的每一寸土地,参与到污水治理的每个环节,为美丽乡村建设鼓与呼,贡献一份力。”2016年暑期,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015级博士生姚维坤顶着40度的高温,赴安徽省蚌埠市实地调查“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污水处理现状。

半个月的实践结束之后,他用一周时间编辑整理出一份30000多字的《蚌埠市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情况调查报告》递交给实践单位蚌埠市规划设计院,其中对农村水污染治理问题的建议就有10000多字。

国家当前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倾力投入,使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依旧存在比较严重的水污染问题,而农村生活污水是重要的污染源。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道里,其中的病菌虫卵引起疾病传播,使村民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这让来自农村的姚维坤痛心不已。利用自身所学的水处理专业知识,为农村水污染治理鼓与呼,姚维坤认为这是作为一名清华人的责任和担当。

“真没我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姚维坤说。在调研开始前的资料收集环节,他投入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了让调研的村庄具有代表性,他必须全面了解蚌埠地区农村污水处理站的建设现状,而这些建设资料分散在市级、县级的环保局、建设局和美好办等部门。整整两周,姚维坤不得不奔波各地,协调关系,一点点地搜集到全部资料,精心筛选出54个典型村的污水处理站,调研范围覆盖了固镇、怀远、五河3个县所有乡镇。

地点筛选完毕后,新的难题又出现了。姚维坤说,有几个村庄因为实在偏远,都没法导航到,只能一路走一路问人。有个最远的村庄,问了10多个村民才找到它的污水处理站。除了路远,路还不好走,有些村庄只有土路或者石子路。极差的路况加上蚌埠夏季40度的高温酷暑,直接导致了车辆爆胎。

即使“身心疲惫,特别想就这么放弃了”,姚维坤依旧坚持了下来。15天时间,行程5000多公里,姚维坤走遍了这些污水处理站,从污水特征、处理工艺、建设时间、处理规模、总投资、流动方式、设计出厂水质标准等维度采集了大量真实数据,拍摄照片500多张,手写的调查笔记超过10000字。

姚维坤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现行的污水处理方式大都套用城市污水的治理模式,并且每个村的污水处理建设规模基本一致,未能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因此治理效果不理想。姚维坤在报告中以专业视角提出低碳式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他认为在现阶段,美丽乡村示范村特别需要研究开发建设成本低、处理效果好、运行无费用或低费用、适合分散型处置的处理技术。

“希望我的这份报告能发挥作用,为蚌埠市农村污水治理提供详实的参考依据。”姚维坤说。

  • 010-62793001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