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清华园里的学生们换上了绒手套、厚护耳、雪地靴等全套越冬装束,三教的玻璃窗上浮现了温柔的雾水,图书馆的咖啡厅弥漫着卡布奇诺的醇香……冬至,踮着脚尖轻轻来到,是什么装点了这个节气的颜色和神韵,带我们领悟这昼短夜长的时分?是午后天空的那片蓝,抑或梦中的那朵雪花,还是餐盘中的那几只胖饺子?
“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源自东汉,相传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日舍药救人的善举。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饺子曾被赋予多种称谓,如“汤中牢丸”“时罗角儿”“粉角”“扁食”等。饺子需精心制作——以冷水和面粉为剂,揉成面团、切成长条,用擀面杖推出饺子皮,包裹或荤或素的馅心,再捏成月牙形或角形。
近年来,随着伙食原材料价格和用工成本的不断上涨,清华大学饮食中心为了保障食堂饺子的正常供应,经过细致考察和论证,在2010年建成了机械化饺子生产线,引入和面机、馅料机等,不仅能标准化水和面的比例,还能把蔬菜和肉类原料切成颗粒状同时保留纤维感,提升了馅心的品质。据采购科人员介绍,生产线每小时可生产15000个饺子。饺子一旦制好,先由工作人员分拣装盘,经过零下35℃的速冻线,然后装箱、封箱,转入零下18℃的冷库储存,之后便被陆续送往各大食堂,进入沸水之中翻滚煮熟。
猪肉大葱、猪肉芹菜、猪肉圆白菜、猪肉茴香、猪肉韭菜、牛肉胡萝卜……多种口味的饺子往往令驻足窗口的我们“选择困难”,看着一只只妥帖匀实、憨态可掬的饺子们被漏勺从热气腾腾的汤锅中捞起,再见它们一股脑儿地滑进铁方盘里,好不欢喜。若是再蘸上一点儿醇厚的陈醋或油香的辣子,放进嘴里,齿牙厮磨之中溢出浓郁汁水,肉的嚼劲儿配合着菜的清幽,被一片氤氲的水雾拥抱,霎时想起家乡的那灶台、那面粉、那母亲、那笑颜,一切的寒冷和凉意便驱散开去。饺子,承载了对游子的慰藉和相思,是这个百木凋零的日子里温暖的果腹之愉。
饺子作为传统食品别具风味。目前,学校饺子生产加工车间正在研发新品种的饺子,希望能为这个漫长的冬季再添一丝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