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捷:老一辈科学家的影子,新一代赤子的心

2017.12.21

    供稿

    映像设计组

     

    创意

    映像设计组

     

    文字

    张译丹

     

    图片

    梁露文、郭祥

     

    编审

    卢小兵、程曦

    张歌明、张莉

     

    栏目统筹

    程曦

     

    编辑

    赵姝婧

     

午后冬阳正暖,清华北门的超市里,散步来买菜的大妈正在和摊主争论着哪种苹果更甜。年轻的博士生导师鲍捷轻轻笑着从他们身后经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只要拿手机轻轻一扫,就能知道想买的苹果是酸还是甜,喝的牛奶安不安全,食用的油是不是地沟油……他这么想着,慢慢走回实验室。

从读书时起,鲍捷就已经开始关注量子点在光谱仪领域的应用——光谱是物质的一种天然“指纹”,是其与生俱来的“身份证”。作为分辨光波的神奇“眼睛”,光谱仪能“一眼洞穿”物质内部的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然而,传统光谱仪受光栅分光的物理原理限制,在实际中难以做到小于一本字典的大小,且造价昂贵,高达数万美元。因此,传统光谱仪一直是实验室的“专宠”,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量子点是能在非常宽的颜色范围内连续地获得不同颜色的材料,基于这一独特性,它是用来辨别物质颜色或光谱的绝佳材选。”鲍捷说。

鲍捷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阶段深造于美国布朗大学,4年内学过材料、光谱等4个专业,博士后则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量子点研究。跨学科的专业背景和长时间的观察思考,让鲍捷有了“后发优势”,他打破常规思维,以超然的研究视角“蹚”出了一条新路。量子点光谱仪受到了国内外业界学界的广泛关注。

“他身上有老一辈科学家的影子,怀着一颗朴素的爱国心。”课题组科研助理张大伟这样评价鲍捷。在美国时,鲍捷就在量子点光谱仪的研发上获得突破。凭借这一技术,他想要留在美国任教绝非难事。但是在接到清华的邀请后,鲍捷还是坚定地回到了祖国,回到了母校。归国之初,实验室里的设备跟不上,他就一一购置,逐渐搭建起完备的实验研究平台。在这里,他一次次地试验,成功研制出了量子点光谱仪,开了量子点和光谱仪巧妙结合的先河。现在,他又瞄准前沿领域,朝智能制造、智能传感、智能分析等领域迈进,准备攀登新的高峰。

聊起这位年轻的像大哥哥一样的导师,学生们有说不完的话。“鲍老师常常告诉我们,在算法精度上,别人能做到的,你们也要做到。”但他又很体谅学生,“我们实验室从不打卡,鲍老师不会强迫我们。如果学生状态不好,出去散心调整,他也不会介意。”博士研究生李思敏说。

鲍捷团队的实验室就像家一样,墙上贴着师生们的不少合影。照片上,鲍捷总是站在最外侧,你会以为他是个还在读书的学生,灿烂的笑容里有的是对未来的笃定。

 

  • 010-62793001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