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里的“四世同堂”

2016.09.05

    供稿

    映像设计组

     

    创意

    映像设计组

     

    改编

    张铮

     

    图片

    任帅

     

    编审

    赵鑫、尹霞、张歌明、张铮


    设计

    王寅、张颖

     

对一个家庭而言,四世同堂,是儿孙满堂、膝下承欢的天伦之乐,是血脉的延续;而对一项事业来说,四世同堂,则意味着后继有人、济济一堂的桃李天下,是精神的传承。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虽然这句话现在已经没有了其中的封建思想,但它体现出的尊师重道精神一直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在清华园中,同样不乏这样的“四世同堂”,四代师生勠力同心,向着科研的高峰不懈攀登。

2014年9月,在清华大学第十四届“良师益友”的颁奖晚会现场,年届九旬的黄克智院士拿出了中国科学院给自己配发的高龄院士专用手机,说这部手机只要按一个特定按钮,就会给紧急联系人拨通带有定位信息的紧急电话,“手机上仅有两位紧急联系人,第一位是我的夫人,另一位就是庄茁。”黄院士所说的庄茁,就是清华航院的庄茁教授,他1995年从国外回到清华,在黄院士的指导下进行博士后研究。回想当时经历,庄茁仍非常感动,黄院士不仅在工作上给予他及时的指导,在生活上也非常关心他们一家,甚至为帮他的女儿借课本,免去了他的后顾之忧。

此后,庄茁自己也在清华教导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航院柳占立副教授就是其中之一。2004年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本科毕业后,柳占立就成为庄茁老师指导的博士生,并于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还在2011年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柳占立一提及庄茁老师,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庄老师常说清华培养的学生需要走向国际舞台,需要增加国际视野。”在博士即将毕业时,柳占立被庄茁老师推荐到在计算力学领域国际顶尖的美国西北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临行前,庄茁对柳占立说,“出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在其即将博士后出站、面临着去留选择的时候,柳占立收到了庄老师的邮件,内容简短而又有力——美国还是中国?“庄老师常说,我们要为每一个学生设计出最适合他的发展轨迹,我深感这句话的分量,心里也下定决心,要把庄老师这种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思想给传承下去。”现在,这个科研团队的第四代,是2015年开始在柳占立老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的李想。

像这样四代传承的课题组,在清华园中还有不少。例如工程物理系的童德春、唐传祥、杜应超,化学工程系的金涌、魏飞、张强,他们的团队都已经有了数量众多的第四代学生,并且还在不断地壮大。

水木清华几代人,亦师亦友亦同事。一代代清华人在不同的时代秉承的是一样的精神,将科研成果不断逼近甚至超越世界前沿,用言传身教培育更多的祖国建设者。是他,她,和他们,几十年持续的奉献与求索,才有了今天世界瞩目的成就和更可期待的未来。

注:本文改编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小研在线”的文章《黄克智院士:手机紧急联系人是我学生|清华里的四世同堂》(刊载于2016年5月13日),根据栏目需要有删节。

自7月4日至9月11日,清华映像栏目进入暑期运行,每周更新一期。

  • 010-62793001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