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缓解和消除贫困一直是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到2012年底,中国仍有近1亿的贫困人口,青海、贵州、甘肃等省份的贫困发生率超过20%;这些贫困地区大多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体现在教育上,贫困地区的学龄儿童辍学率和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都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看来,贫困会在教育发展水平上有所体现,贫困也会由于高辍学率、教育资源匮乏和教育水平不高等原因形成代际传承。因此,如何针对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扶贫,是摆在全体中国人、特别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课题。
2003年9月12日,清华大学首个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正式开通,这标志着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程的正式启动。从那时起,清华大学以“教育服务社会”为理念,以“传播知识、消除贫困”为宗旨,实施教育扶贫工作,开始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立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将教育和培训资源无偿输送到贫困地区。
经过10年的努力,清华大学已在全国1080个县级教育机构、2520个乡镇中小学建立3600多个远程教学站,覆盖了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的522个,覆盖率达到88%;每年提供的课程(包括远程和面授)超过2000学时,累计培训人次近160万,课程内容涉及基层干部培训、中小学师生培训、基层卫生及医疗培训等多方面,成功为贫困地区搭建了“知识扶贫的平台”、“整合社会资源的平台”和“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平台”,形成了远程和面授相结合的教育扶贫模式,培育并稳定了中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清华教育扶贫干部培训和领导力论坛等五个基础项目。
扶贫先扶智。如今,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第一阶段的建站工作已基本结束。下一阶段,清华大学将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设计出符合贫困地区需求的课程资源,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和支持,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网络的作用,为切实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做出清华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