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从清华学校创立之日,校园文学活动即以肇始,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校园内渐渐出现了《清华周刊》、《清华学报》、《清华年报》等刊物,代表人物有洪深、吴宓、闻一多等,他们在校刊开设专栏,以文字抒情、评世。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兴起,文化领域内进行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清华文坛进入革新期。这一时期清华学子中人才辈出,校园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1920年1月8日,清华学生会将“新闻科”改为“出版委员会”,《清华周刊》开始以白话文为载体,以闻一多、梁实秋、顾毓琇、谢文炳等为代表的文学创作者,撰写了大量新诗、白话散文等,使清华校刊令人耳目一新。
1920年12月11日,梁实秋、顾毓琇、翟桓、张忠绂、吴文藻、齐学启等人成立了“小说研究社”。不久由闻一多提议,于1921年11月20日成立了在清华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清华文学社”。当时的成员主要有梁实秋、闻一多、余上沅、朱湘、顾一樵、饶孟侃等人。
当时“清华文学社”的活动范围大体是在校园里,成员的主要作品多是发表在《清华周刊》和它的《文艺增刊》上。除了办刊物以外,还出版了“清华文学社丛书”,初定出版三种,最终只出版了两种。其一是闻一多和梁实秋的合集《冬夜·草儿评论》,其内容是闻一多批评俞平伯的诗集《冬夜》、梁实秋评论康白情的诗集《草儿》。这两本书都是“五四”初期著名的诗集。其二是文学社成员的作品合集《文艺汇刊》。
1922 年7 月,闻一多留学美国,次年暑假,梁实秋也到美国去留学;主要骨干一走,清华文学社也就无形中解体了。但实际上,清华的文学传统并未就此中断,而是进入了新的阶段。清华文学社早期成员朱湘、饶孟侃,及此后的陈铨、汤世恩、罗正晫、罗懋德、水天同、龙程芙、柳无忌、张荫麟等人都在清华园中进行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和文史研究,曹禺、李健吾、吴组缃、林庚、曹葆华等也都是从清华园走向文坛的。及至1928年“清华中国文学会”成立,清华的文坛进入新的繁荣景象。
注:此文参考诸多史料及研究文章,在此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