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你走进地铁、走上堤坝还是大桥,几乎所有的建筑结构都会涉及到土体与结构的“接触面”问题。各类结构材料与其周围土体变形能力的显著差异,会导致结构与土体在其接触面处发生应力集中甚至非连续剪切大变形,所以结构与土体接触面是各类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基础性难题和安全控制的薄弱环节。清楚了解接触面的特性规律会直接影响到结构使用的安全性和结构设计的合理性。2014年1月,由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张建民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凭借“大型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力学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他们的科研成果揭示了结构与土体的接触面的规律,在工程实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张建民教授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系取得博士学位,并在日本最大的土木建筑集团公司之一——清水建设株式会社工作五年后回国,来到清华任教,并从此开启了对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力学问题持续17年的探究。他率领科研团队,从设备研制的基础工作做起,在各种结构与土体接触面的试验设备、测试技术、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完成了系列创新。科研团队的系统成果包括了大中小型成套接触面力学试验设备、精密测试技术、数值模拟技术和试验成果数据库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整机真三维接触面加载技术、高精度接触面法向控制技术、接触面位移变形精密量测技术、柔性接触面及多功能 测试技术和系列化接触面数值模拟技术等五项技术发明,使接触面力学行为的测评实现了从以往的半经验到科学、合理和精细化技术水平的跨越。
当前,张建民教授科研团队的成果已直接和推广应用到公伯峡和马来西亚巴贡等一系列高坝、地铁、建筑、桥基、港航、海上风电等国内外大型工程结构设计论证中,支撑了我国五部设计规范标准修订,完成了我国高土石坝90%以上的接触面力学试验,为各种结构与土体共同工作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了基础性测评技术平台,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获奖团队中,除张建民教授之外的5位成员都曾是清华水利系本科毕业的直博生,十多年间他们组成了一个工作上互相交接、互相联结的有机整体,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地攻克一个个难关,从工程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研究问题,对设备进行持续地更新升级,成为一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