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韵芳:进入了工程师的状态

2014.06.10
    • 供稿团委
    • 创意映像设计组
    • 文字杨韵芳
    • 图片马雪晶
    • 编审赵鑫、尹霞、吴琼
    • 设计 张颖、王寅

  题记:在清华大学第32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机械工程系大二学生杨韵芳的作品“多自由度柔性仿象鼻机械臂”获得了特等奖。这个被同学们称为“气质美女”的女孩把这个作品称为“ET手臂”。ET手臂是一种新型的柔性连续体机械臂,具有仿生学的结构特点,具有6个自由度,可以柔性弯曲,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并且含有弹性骨架、人工皮肤,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工业生产、航空航天、医疗康复、抗震救灾等多种场合。本文选编自杨韵芳在挑战杯结束后的回顾“那些为挑战杯忙碌的日子”。

  2013年11月的时候,我报名参加挑战杯比赛,想了一晚上的点子。可能是那一阵子摔手机丢资料的心情不爽 ,我就说要做一个小胳膊,放在肩膀上帮我拿手机,这样骑车打电话就方便了——“ET臂”就是这么来的。那天和老师聊了无数的想法,身上装四五个胳膊啦,可以拿各种东西和你对话啦,还有能用上之前的成果,我还记得凌晨回寝室的兴奋,发状态胡言乱语说“科学真奇妙”。

 

  然后就开始用SolidWorks设计。虽然大一就学了这软件,但从做ET臂开始,我才知道什么叫设计。从零开始想象一个东西,估计它大概的尺寸,实现它的功能,降低加工成本还有考虑工作空间……我喜欢做这件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让我脚踏实地地感受到自己在创造、在成长,而不是以往高谈阔论着美好蓝图。它让我真正进入了工程师的状态。

 

  设计是第一个考验,第一个月几乎每两天换一个方案。之后就是苦逼的原理样机。我还记得第一个模型做出来的时候,我拿着个螺丝刀拧着螺钉,兴奋地看着一根杆发生了一点弯曲,一个学长惊讶的说:“这是什么?啊?这是你参加挑战杯的胳膊?……”虽然如此,我还是更换材料做了下去,一趟趟去买材料。在克服了ET臂最大的bug之后,我操起焊枪开始焊接电路。在获得了一手的烫伤戳伤之后,想着总有一天我要把这坨线揪下来踩个稀巴烂……后来发现是代码逻辑有问题,debug后很快复活……老师说我不淡定太焦虑,但我感觉是死了一遍又活过来了。

 

  在那一周还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装六个传感器、摄像头和手爪。投了最大的精力进去,熬夜到三点。很多人问我花了多少时间在课外科研,听到答案望而却步,觉得肯定耽误学习。这一点我一直记得老师说,虽然你成绩一般,但正因如此才敢冒险投精力在其他方面,所以你的综合能力会飞速提升。现在我觉得他说的很对。不是成绩不重要,而是在内心深处感受到,这才是我真正需要的教育,专业的应用,还有毅力,还有情商甚至品格。和这些相比,GPA带来的并不能帮我走太远,所以我花时间在这里,不为了这四年,更为了以后有专业的素质。某些程度上讲,一个人强不强看的是他能不能完整地做一件事做到最好,想明白这点对于我在大学重塑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 010-62793001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